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历史军事 -> 更宋

第393章 羁縻政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母子三人相聚,好似分离了很久一样。

    关了郭永宁半年多,只是让她长长记性,可是母子三人此时的场景,好像郭浩虐待她一样。

    “咳咳,都坐下吧,今天的春节,咱们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不要提那些不开心的事了。”

    郭浩有些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他们三人,秋南和李芙面对微笑,好像对这件事没什么意见。

    郭永宁虽然可以回宫住,可是郭浩并没有把权利交还给他,现在后宫的事由一个太监在管,可有些事还是需要女人。

    太平三年,正月,天下一统,普天同庆,与民同乐。

    宫中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天下的百姓也替朝廷高兴,好像接下来真的不用打仗了一样。

    可是百姓们等了很久,边关的士兵依旧没有回来,如今大宋的兵力都在北方和西方,至于东南海防,现在还不需要太多。

    那日郭浩在拱锤殿接到捷报,所有大臣都很高兴,可是有一个人却看出来,郭浩其实并不高兴,这些人就是赵普。

    由于郭浩当了皇帝,所以关于赵普的一些事情并没有发生,郭浩的判断力比他要敏锐的多,否则历史上的北汉则不会存在那么久。

    郭浩看中他的名气,让他进了内阁,可是他在内阁却很没有存在感,甚至有点看不起他。

    原因是郭浩发现他的才学并不出众,见识还不如自己,能力只能说过得去,不过对他还算忠诚。

    历史上的赵普,读书确实不多,否则怎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而这个典故在郭浩看来,并不是很靠谱,因为他的本质思想,和这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就比如说对教育的态度,历代帝王都是愚民统治,目的是巩固政权,但郭浩没有这样做,他鼓励百姓读书。

    有人说百姓如果懂得多了,那就不好管了,一旦百姓有什么想法,很容易生出混乱。

    可是纵观历史,哪个时期的起义,不是朝廷不作为造成的,而百姓们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吃饱饭。

    在这一点上,郭浩未雨绸缪,找来了新型作物,以大宋现在的人口,粮食完全足够。

    所以百姓们能吃饱,也就不会有人造反,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朝廷也会出手帮助,这样的时代,在古代前所未有。

    可是在这看似美好的背后,大宋实际上有很大的隐患。

    此时的大宋,主兵力都在边境,这个情况和秦朝很像,一旦国内出现了刘邦、项羽那样的人物,处理起来很麻烦。

    当年的大秦帝国,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之所以让刘邦占了便宜,那是因为北方蒙家军三十万兵马守匈奴,南方五十万兵马防百越。

    随着郭浩读的史书越多,他考虑的事情也就越多,战事一起,必定加重百姓的负担,他辛苦经营的局面,转瞬间就可能改变。

    一旦惹恼了敌人,那么只能分出输赢,战争会消耗国家大量资源,一旦地方官员处理不好,必定会有叛乱。

    所以说不是赵匡胤没有野心,不是赵光义能力不够,汉人不是马上民族,不像契丹那样全民皆兵。

    所以郭浩想要统一华夏绝非易事,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否则会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而赵普看出了郭浩的野心,也明白他的担忧,按照古人的思维,大宋的国力其实已经够强大了,完全可以效法唐朝,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进行羁縻统治。

    所谓羁縻,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后世的自治区。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

    《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

    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这种政策不能说不好,就是不太牢固,那些部落是因武力而臣服的,对于宗主国缺少归属感。

    郭浩这段时间也在考虑这件事,虽然有隐患,可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只有先在名义上拥有主权,然后在通过经济、文化的输入,来达到彻底控制的目的。

    赵普也想到了这一点,回到家里仔细研究郭浩的方略,写出了一篇《平边策》,里面叙述了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郭浩看了受益匪浅。

    正月十五,大朝。

    郭浩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休沐回来,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诸位爱卿,如今天下一统,四方臣服,我大宋看似立下了千秋万代之基业,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西北的党项、朔方,西南的牂牁、昆明、罗殿,名义上虽然归属我大宋,可对其的控制力还远远不够。

    以夷制夷,确实是不错的办法,但是这些部落的发展,却是十分落后。

    所以朕决定选出一批官员,去帮助夷族部落的发展,同时加强与中原的经济往来,资源交换。

    对于那些落后的部落,我们要帮他们进步,传播汉文化,让他们聆听圣人教诲!

    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夷族部落彻底归入大宋,成为大宋真正的一部分!”

    郭浩这个办法,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通过科技、经济、文化三方面,对其进行同化。

    科技方面仅是生活方面,不包括军事,经济方面是对资源的管控,那些地区有的资源丰富,但不代表什么都有。

    有的资源匮乏,这就更需要中原支持,而且资源既然是交换,朝廷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郭浩已经垂涎已久了。

    至于文化方面,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在文化方面做到同化,才能让那些地区真正有归属感,否则文化的诧异,始终会让他们融入不进华夏。

    郭浩的政令下达,吏部立刻选出一批官员,奔赴西北西南,他们走之前经过郭浩的亲自培训,都是带着政治任务去的。

    这时候,文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所有去西面任职的官员,都想让天下人看看,文人其实也是有用的!

    成与不成,郭浩现在也不能确定,这种事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必须用时间去证明。

    为了加强两边的交流,郭浩重新开通了陆地丝绸之路,并且让丐帮渗透,内卫布置。

    同时陈林也得到了两艘大船,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启,加快经济的发展。

    格物院中,祖清拿着一把火铳,站在二百米之外,向远处的靶子射击。

    砰!

    一声枪响过后,祖清立刻派人检查,院工看见靶子上的弹孔,兴奋的举起手臂,挥舞道:“先生,我们成功了!”

    听到院工的呼唤,祖清连忙跑了过去,只见靶子上确实有一个小孔,而且后面的土墙上,也可以看到弹孔。

    铅弹陷入很深,证明威力也足够,二百米的距离,已经超越了普通弓箭的射程,大宋的火器,终于迈步了这一步!

    格物院把这个好消息送到宫中,郭浩也是精神一阵,这一次格物院很给力,火枪射程超越弓箭,这意味着他可以大规模组建火枪军队了!

    而大规模的火枪部队,就代表着绝对的力量,若是两万禁军全部配上的火枪,那么就算有叛乱他也不怕了!

    确定格物院实验成功,郭浩立刻下旨大规模建造,此时格物院的军工厂里,流水线是有了,就是车床还没有。

    而且有了第一代火枪,郭浩就开始琢磨真正的枪支,只是他对这方面并不了解,只能让下边的人去研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