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侦探推理 -> 刑侦档案

记者遇害案(1)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就在踏着楼梯往上爬时,突然响起了铃声,杨建刚从裤兜里掏出手机一看,是指挥中心打来的,赶紧刮了下屏接通了电话。

    果不其然,又出命案了,地点在城西河段。

    有具尸体漂浮在河面上,被监控负责人发现,并立马报了警。

    挂了电话,杨建刚沿着过道,朝专案组办公室快步走去。

    一进办公室,杨建刚就大声吩咐正在闲聊的两位手下做好准备,马上赶赴案发现场,与此同时走向自己的办公桌,拉开抽屉取东西。

    舒畅眼里掠过丝错愕,自言自语似的说句:见鬼了,一大早就来案子,起身便往墙角大踏步走过去,随即拎起工具箱反身往门口走去。

    与此同时,顾晓桐也拿好了摄像机、物证袋等东西,跟着支队长往门口走过去,一边还给赵峻衡打电话,通知他赶紧下楼办案。

    不一会儿,杨建刚、舒畅和顾晓桐便下了楼,走向一旁的警车。

    舒畅打开门,坐到驾驶位上。杨建刚和顾晓桐不约而同地往后排钻,似乎有意要将副驾位让给赵峻衡,以表示对年长者的尊重。

    等警车转过头来时,赵峻衡提着工具箱追了上来,打开门,坐到副驾位置上,拿手背擦了把额头上的细汗,扭头冲支队长呵呵笑了笑。

    杨建刚笑着打趣了句赵峻衡,便吩咐舒畅开车出发。

    舒畅应了声好嘞,一打方向盘,警车朝门口驶去。

    很快,警车出了警局大门,往左一拐,顺着街道往城西方向奔去。

    不到十分钟,警车便在城西河段路口刹住了车。

    下了车,杨建刚带着手下,沿着通往河边的小路疾步走去。

    这时,河岸上站着一群人,他们是身穿潜水服的打捞队和围观者。

    虽说打捞队不隶属警局,是本市一家独立的水下作业公司,但与杨建刚他们挺熟的,因为之前有好几次合作。这不,那位又高又瘦的队长见了杨建刚,就赶紧上前与他握手寒暄。

    杨建刚扫了圈眼前的围观村民,请他们离开,以免影响接下来的勘查工作。那群村民叽叽喳喳地说了一阵,就往河边公路缓缓移过去。

    考虑了一番,杨建刚与打捞队队长商讨起打捞事宜,要求他们戴上手套,尽量不要损坏尸体,同时下水寻找可疑的物证。

    队长点头接受了刑警支队长的要求,接着就吩咐队员开始行动。

    很快,三名穿戴潜水设备的年轻队员跳入水中,其他三名队员随同队长一起上了停靠在岸边的专用船,向尸体方向驶过去。

    由于这段河床相当平缓,水流几乎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加上此时只有微风吹拂,故而水面如镜,浮于其上的尸体一动不动。

    没过多久,打捞队便把那具尸体从重新回到岸边的船上搬了下来,搁在支队长指定的位置上。

    尸体呈现出高度巨人观,不仅外表极其难看,而且散发出难闻的腐烂气味,即便戴上了口罩,还是有些令人恶心。

    顾晓桐皱了皱眉头,迟疑一下,走到尸体旁,举起摄像机拍照。

    舒畅瞧见顾晓桐拍完了照,便提着工具箱往尸体走过去,然后做起痕检来。尽管尸体因长时间浸泡于水中而损毁了几乎所有痕迹,但他还是仔细检查,绝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痕迹。

    检查完毕,舒畅起身向支队长汇报:“由于死者浸泡在水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无法找到浅表痕迹,只通过鲁米诺试剂发现了血迹,主要在头部,还有就是脖子上那道很深很粗的勒痕。”

    杨建刚问:“那道勒痕是不是沉尸时留下的?”

    舒畅答道:“从勒痕的粗细程度来看,是可以判断为沉尸时留下的痕迹。换句话说,凶手把绳子套在死者的脖子上,在另一头绑上重物,再将死者沉入水中。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勒痕与死因有关。”

    杨建刚问:“死者身上除了这条勒痕就没有别的吗?”

    舒畅答道:“没有,至少用肉眼没有发现。尸体腐烂得够厉害了,浅表痕迹被损坏得相当严重,一般的勒痕是无法找到的。”

    杨建刚默然片刻,侧过头看向正在做尸检的赵峻衡,问道:“老赵,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赵峻衡一边做尸检,一边答道:“由于尸体高度腐烂,几乎损毁了尸表征象,检查到的结果跟小舒的差不多,只有死者后脑处的伤痕和颈部的勒痕。我现在准备检查死者的口腔和鼻腔,你稍微等等。”

    杨建刚点了点头,抬眼看向河面,见那三位打捞队队员朝岸边游过来,自言自语般说:“不知他们找到了什么没有?”

    舒畅注视着河面,不假思索地答道:“估计什么也找不到。”

    杨建刚若有所思地说:“完全有这种可能,死者应该是从上流漂下来的,所以沉尸用的绳子和重物都留在抛尸的河段里。”

    “应该是这样。”舒畅说,“不过,即便找到这块石头,对我们来说用处也不大,因为留在它上面的痕迹早就被水冲洗得一干二净。”

    说话间,三名打捞队员上了岸,每个人手里都空空如也。他们来到杨建刚面前,笑中带涩地说了句什么也没有找到。

    这时,赵峻衡直起身来,将两个物证袋伸到支队长面前晃了晃,颇为得意地说:“杨队,终于找到了重要东西,可以避免徒劳无功了。”

    杨建刚盯着物证袋里的东西看:“蛆蛹,还有绿藻,对吧?”

    赵峻衡点头道:“对,就这两样东西,不过很有价值的。这蛆蛹可以用来判断死亡时间,这绿藻可以确定死者是溺水死亡,还是死后沉尸于河中。由于尸体高度腐烂,无法从尸表征象判断死者遇害到现在这段时间,只能靠这蛆蛹来推断了,因此这蛆蛹就显得特别重要。”

    杨建刚问:“依你判断,死者已经死亡多少天了?”

    赵峻衡盯着物证袋里的蛆蛹看了看,答道:“根据蛆蛹的长度来判断,至少有五天吧。至于具体时间,等进一步检验后才能确定。”

    杨建刚瞟了眼旁边的尸体,问道:“老赵,尸检是不是结束了?”

    赵峻衡答道:“初步检验完了,等尸体运回去再做进一步的检查。”

    杨建刚说:“好,那我们现在就把尸体运回去吧。”

    于是,舒畅便将尸袋递给打捞队队长,让他和队员一起装好尸体,然后再用担架抬到停放在马路边的警车上。

    打捞队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们挣了这笔钱,做这事天经地义。于是,他们手脚麻利地将尸体装进了尸袋,放到担架上,抬起就走。

    赵峻衡提着工具箱跟着四位抬尸的打捞队员往停靠在马路边的警车走去,他一个人负责将尸体拉回警局,再做进一步尸检。

    杨建刚、舒畅和顾晓桐留下来查找抛尸现场,还有两位打捞员。

    过了一会儿,杨建刚等人往左一拐,沿着条两旁长满青草的小路,朝对面的河畔走去。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水流较急的河段。

    杨建刚注视着河面说:“要想推断出抛尸地点,我们就得了解水流的速度,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测量不同河段的水流速度。”

    舒畅点点头:“没错,求出了河水的平均流速,加上已经推算出来的尸体漂流的时间,就可以大致算出抛尸地点离发现尸体河段的距离。有了这段距离,我们就可以沿河而上,找到抛尸的河段了。”

    杨建刚说:“对,现在就开始测量这儿的水流速度吧。”

    那位矮胖的打捞员主动下河,拿着测量水流速度的专用仪器开始测量。几分钟过后,他从水里冒了出来,对着仪器看数字,一边上岸。

    顾晓桐记录好数字,跟着杨建刚他们沿河而上。

    测量过几处水流急缓的河段后,杨建刚叫顾晓桐算出平均流速,因为根据水纹资料,城西河段河床比较平缓,流速相差不大。

    顾晓桐掏出手机算起了平均流速,然后用平均流速乘以已知时间,得出了距离,八点七公里。换句话说,抛尸点地离发现尸体的地点将近十七里路程。徒步是不行的,得坐车前往才行。

    因此,杨建刚一行五人沿着那条通往对面马路的小路行走。

    不到五分钟,他们便来到了马路上。

    还没等有人提议,杨建刚就掏出手机给小林打电话,叫他马上开车过来。挂了手机,他便跟舒畅和顾晓桐聊起了案情。

    十分钟过后,一辆白色警车在杨建刚他们面前刹住了。

    小林从车窗里探出头,向杨建刚问了声好,招手请他们上车。

    不一会儿,警车沿着河岸公路朝前疾驰而去。

    由于一路畅通无阻,不到十分钟,警车便来到了目的地。

    跳下来,杨建刚放眼一望,见百米之处错落有致地分散着几栋房屋,乍一看还以为是小村庄,可仔细一瞧又不像,因此便带着几分好奇地问:“呃,那些房子是干什么用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