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十夜 过程与结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当我们看梅西和C罗精彩进球、博尔特闪电冲刺夺冠、李小龙侧踢断三板……大多数人会想这些人咋这么能呢,却不会想他们平时怎么训练的?

    我们知道,当人长期坚持科学锻炼,身体会保持健康,但很少有人关心怎样才是科学锻炼?

    对,我们大多数人都只看重结果,却不会在意产生结果的过程。

    这是多数局外人的思维模式,从人类演化机制看,只关注结果不思考过程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

    然而,这一机制只是针对简单的生存环境有效,它适用于需要快速抉择的环境,比如在密林中狩猎,前面有人惨叫倒地,后面的人第一反应是快速后退,而不是思考他被什么攻击了,攻击了哪里……

    当然,人类演化上百万年的机制肯定有用,只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太快,没有给这些机制足够演化的时间(例如脂肪机制),造成目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不太能满足科学认知的要求。

    如果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老手,你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定势。

    我们发现,任何领域做的极致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与多数人不同,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你长期从事一个专业或是领域,你就能更充分理解那些极致的人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样想。

    比如我跑步和器械已经两年了,虽然时间不长,但其中酸甜苦辣经历了不少,小到脚掌磨泡,大到胫骨中下、膝下、肩骨肌肉拉伤等,深刻领会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性。

    科学训练关注的是过程,只有过程正确才能保证结果,那些只关注结果的会产生许多受伤、阻滞的风险。

    比如一个没有跑步积累的新手,直接想5km跑进18分钟,强上会有很大的风险,甚至猝死。

    很多人只看重结果的那一刻,却忘记了得到这一结果花费的时间和资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夸张。

    因为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体验到适用自己的“科学之路”,那些达人们的训练方法也是他们自己反复总结摸索出来的,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但对于没有付出血汗和时间的你并不一定适用。

    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人“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原因。

    我们看到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乐于评判达人,有的鼓吹,有的贬低……而这些人在这个领域根本没有任何经验,他们甚至都没有体验过,比如一个从来没跑过马拉松的人评判全马跑者。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通过自己努力、拼搏成长的人,他们在用时间和血汗(资源)探索自己的路,没有体验过沿途“风景”的人,怎么会被沙漠中的绿洲打动呢?

    下面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过程的重要性。

    过程的详细分享,能给读者丰富的信息,而这些内容只从结果中是得不到的。

    好比你看着一座宏伟建筑连发赞叹,却不知道它是怎么建造的,而图纸却能让你了解这一切,这里的图纸就是过程分享。

    在没有长期规律的训练前,我对吃并不太重视,对于休息和交替训练也没有概念。直到我开始隔天长距离跑步,并不断挑战配速,同时进行自重器械训练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很重要。

    在高强度长距离跑步后,第一明显变化的是腿部肌肉增长迅速,洗澡时用手捏腿上的肉都是紧绷的肌肉,而没有锻炼的部位,例如小臂却没有任何变化。

    第二是体重先增后减,但并不多,跑前体重78.1公斤,跑后一个月体重79.1公斤,跑后两个月体重降到了77,2018年年底增加了高强度的间歇跑,体重现在维持到75.3。

    第三就是受伤增加,在大量跨平台训练中,肌肉和关节、韧带等组织过度劳累,在疲劳状态下即使做很简单的动作,都会受伤。我的右腿膝下韧带受伤就是因为跑完当天回家蹲下吃桃子拉伤,只是个简单的深蹲(在前天跑了人生第一次半马,量大了)。

    第四就是饮食。虽然右腿拉伤,但我依然保持隔天跑的计划,每次刚开始跑小腿落地时膝盖下部会痛一下,但忍过两公里就不明显了,配速也能恢复正常。就这样我跑了两周,但腿依然没好。直到我连续吃排骨补钙,我的膝盖才有了明显好转,按压也没有明显的痛感。

    好的饮食能加快身体各组织的修复,快速恢复体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少食多餐的重要性,这样做能让身体储能保持在一个持续充沛的水平,不会大幅波动,有利于运动水平发挥。

    同样的食量,你一天只吃两顿,能量利用效率会大大下降,身体无法在短时间内抹平饥饿的枯竭。

    这也是为什么你前天没有好好吃饭,第二天在饱食后两小时长跑,身体状态依然不理想的原因。

    第五就是跑前至少一天(最好长期充分科学地摄入)必须要有充分的蛋白质及多样食物补充,如果象有些人为了节食减肥只吃谷类是无法满足长距离跑的需要。

    我尝试了几次在周末只吃燕麦和小米粥来减脂,但这严重影响了我长跑的状态和感受,跑过5公里,明显感觉身体没有了能量,表现在双腿无力、手臂摆动无力发麻,呼吸吃力,身体沉重,无法继续坚持下去。而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感受在10公里以后才会出现,并且可以克服,不会出现无法继续的情况。

    第六就是对身体盐分和微量元素的重视。有一段时间我的饮食很清淡,很少摄入盐分,在长跑后程会有明显的肌肉控制下降(即使踩在平地,小腿或大腿肌肉也会时而抽搐一下,造成不可控损伤)。研究人员发现,一位身体健康的跑步者,并不需要比普通人摄入更多的额外的盐分(注意,在合理区间内),即便他身体中钠离子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也不会影响到他在比赛中的成绩。所以,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第七就是休息。当然我在这点上没出现过问题,那就是每次大运动后充分休息,给身体修复和补充的时间。

    这里强调一下,休息除了被动休息外(睡觉不动)还包括主动休息,就是对身体进行充分的拉伸和按摩。

    长时间被动休息对身体恢复没有好处,反而降低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比如连续两天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也不做,科学的休息是间歇性的,在吃睡中间穿插一定的轻量活动,让身体的器官和肌肉保持运动适性。

    第八尽量不要让身体受伤。一旦出现受伤要停止相关部位的训练,保证足够休息和按摩,在完全恢复后再进行恢复训练,不可带伤硬加训练和强度,否则小伤变大伤,结果就是更长时间的修复甚至永久失去运动机能,其次,带伤训练不利于身体其他部位功能充分发挥,不但无法保障训练效果,更可能因为机体功能相互牵扯而造成更多损伤。

    第九运动装备。我们要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运动装备保持科学认知,有些装备确实必要,例如针对跑者的跑鞋,针对在寒冬长跑的手套等(不带手套虽然不会冻掉手指,但十公里后手背会痛,特别是握拳时劲拉着痛)。

    而有些装备则并没有必要,甚至没有被证实有用(心理性的,因人而异),例如压缩腿套、遮阳帽。

    跑鞋对于一个跑者有多重要呢?我感觉一个适合自己的跑鞋完全决定跑步的发挥和感受。

    我适合轻量(超轻)跑鞋,这也是我在穿过多双不同跑鞋后体验的结果,我穿过减震厚底跑鞋,感觉拖着两块砖头,不但速度上不去,还造成脚腕酸胀,因为我体重轻,回弹、减震对我作用不大,对于大体重的跑者,可能正好和我相反。

    不要轻信广告,只有自己亲身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体验才能总结出心得。

    其他方面,跑前不要空腹也不能饱腹,根据情况可安排在饭后2小时(进食少的可在1小时后)跑,空腹进食少量食物可以跑,但不宜长距离。再有就是热身,很重要,特别是一天都没有活动的情况下,必须要让身体各部分都充分活跃起来,再开始跑。

    比如先慢走到快走,拉伸、少量力量等,走到身体给自己的信号已经做好了长跑的准备。比如血流加速、关节灵活、肌肉舒展、身体微热。因为热身不到位受伤有过多次。

    最后就是关于瓶颈突破,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要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突破平台期也有一定的受伤风险,要根据身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

    比如,不要着急提高距离和速度,当你能以轻松的感觉跑完十公里,身体能快速恢复并且呼吸等正常,这说明身体已经具备了突破十公里平台的准备,这时突破就轻松了,而且受伤的可能性也小了许多。

    步频和步幅的关系。两者相乘就是速度,所以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共同训练。提高速度。五公里可以配速4,下面就要增加到6公里4……并且这种高配速小距离跑与长距离低配速相结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