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二十一夜 什么是发明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科学家来到新几内亚的现存原始部落,通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他们在尝试新的环境和地域生活时,总会对所有陌生事物(石头、植物、动物等)好奇,并且多次试探和尝试。

    比如石头的种类、颜色、硬度、作用等,哪些石头适用于削凿,哪些适用于敲打。所有这些经验,都是通过反复试验获得的,没有别的途径。

    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熟知的物品,在原始人看来却有完全不同的用途,例如破碎的酒瓶,他们用来切割,彩色铅笔用来做鼻环装饰,一分伍分的铜币,他们打磨后用来当刀。

    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当年人类是如何发明各种工具和事物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反复改进。

    “不断尝试、反复改进”,这八个字就是发明的根本,直到今天,科学发明也遵循这个法则。

    放在商业上,这个法则也同样适用。但由于资源的不可复得性和稀缺性(比如更换职业),阻碍了这个法则的广泛应用,毕竟失败的成本无法承受。

    通过研究发现,人种的差异很小,主要还是受地域影响。

    例如新几内亚人在接受外来新事物方面,同样与当年欧亚大陆的人一样,有的开放,有的保守,最终无一例外的都是:开放的征服了保守的。

    比如,一个年龄40的新几内亚人在他们的社会里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但就是这个人接受新事物十分积极,即使40年里他都生活在石器时代,可就在一年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咖啡农场和几十辆货车,保守的村民都成了他的员工。

    “不断尝试、反复改进”,并不是说说就行的,人必须要对这样做有种强烈的欲望,那些发明家、探险家、实践家都要具备这种欲望,这种欲望从何而来?

    我们看个例子,公元7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陶器,14世纪左右,经过丝绸之路陶器开始大规模传播到欧洲,欧洲贵族对这种精美细致的器具赞赏不已,但由于不知道制作方法而无法仿制,在那个时代,中国瓷器就是身份的象征,吸引了大批炼金术士和器具制作者不断尝试。

    直到1707年,德国的炼金术士约翰-伯特格尔经过长期实践,才偶然发现了将部分矿物和黏土按一定比例混合烧制的方法,最终实现了这一技术公开化。

    这说明在没有获得发明蓝图的情况下,人类通过不断探寻能够实现启发性创造,只要事物存在规律,人类就能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发现它,但前提是要有强烈的欲望。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分析下创造和欲望的关系,没有欲望是不可能实现创造的,欲望可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比如前面提到的欧洲人仿制陶器,也可能只是好奇心驱使,创造出来才发现有大用途,这两者共同点都是强烈的欲望。

    为什么有的国家和社会会放弃先进的技术不去接受?

    通过对人类历史研究发现,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得到了某项重大科技后却主动放弃了,例如1543年火器到达日本,到1600年日本****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后来这个由武士统治的国家开始抵制火器,他们认为真正的男人要用刀说话,用枪不但被鄙视还会被排斥,政府也不断提高枪支生产和使用门槛,致使最后日本又回到了无枪时代。

    直到后来美国舰队抵达日本口岸,日本政府在参观美国的军舰、重炮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反观欧洲国家,同样也有部分人反对枪支,但这种势力却没有象日本那样取胜,因为当时欧洲多国混战,哪个国家枪支少,哪个国家就会战败,然后被吞并。

    试想如果当时日本并没有统一而是幕府混战,也或不是岛国而四周环敌,日本也不会回到无枪时代。

    当一项重大科技无法给当权者带来利益,甚至会威胁他们的利益,这项技术就会被抵制,哪怕它是那么重要。

    所以,人类应该感谢战争(包括经济上、资源上等的广义战争),是它让科学技术成为优胜劣汰的机制,淘汰那些阻碍科技的国家和民族(当权者)。

    看看历史我们还不明白吗?

    与日本当年一样,中国之所以由一个鼎盛强国逐渐滑落成一个被欧洲列强蹂躏的弱国,很大原因就是自满,就在中国放弃远洋水军、枪炮技术、发明创新,转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时候,危险到来了。

    一个自满的民族和国家是危险的,总是听到有些人谈什么核武国家不怕战争,大不了一起玩完,你怎么知道对方的科技水平和你一样?当科技形成压制的时候你的核弹还没出境就报销了,《三体》中的二向箔真的会在现实中上演,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自然界老弱病残的鹿,总是会被先吃掉……

    我们知道,创新发明和基因演化一样,具有连锁效应,一个核心发明往往会引发出许多其他发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比如电)。

    这种连锁效应往往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在短短几十年就会有质变,反观那些固步自封的民族,他们放弃了一项科技,实质上也就放弃了相关的所有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反复强调:不要小看后来者,他们可能只是还没有开始核裂变。

    没有定居,也就没有农业,没有农业就没有人口增长,没有人口也就没有分工,人类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各种事物,没有尝试也就没有发明。

    发明有快慢也有多少,那些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民族往往具备发明的优势,同时也具备发明传播和交流的优势,欧亚大陆就是例子。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无法再像当年爱迪生那样通过个体尝试就能发明东西了,那样的发明已经被前人们探索待尽了,现在的科技不但抽象,而且门槛很高,必须要靠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共同努力才能有所突破,所以只看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创新水平,一个国家具备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所占比例多少才是最重要的指标(比例小起不了连锁反应,所以数量多没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