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三十四夜 文字的本质(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语言并不是人类才有的技能,许多动物都能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文字却是人类特有的记录、传播、交流、学习的技能。

    在没有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只能通过哨兵间的口头传达命令,如果命令过长、过于精确,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严重错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当进入航海时代,文字的作用更加突显,人类需要通过查阅之前航海者的详细记录来积累经验,通过研究海图来制定航海计划,评估风险和收益,并且文字也能与语言对应,通过朗读,不识字的人依然能理解作者的表达和意图。

    文字由于其能精确表达作者意图,能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思想认知的全面联结,每个人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完善或抨击他人的观点和描述,文字联结群体力量,最终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文字的功能受到了挑战,网络发达到每个人都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入,并实时与网络上的其他个体互动,实现了文字传播交流学习记录的功能,同时增加了高效实时互动的功能。

    通过抖音、火山等短视频,许多个体快速展现自己的特性实现走红,充分利用了人类感觉演化机制的优势(文字需要人类大脑进行识别、理解、推断、综合才能吸收,消耗的能量远多于所见所得),渐渐占领了文字的部分领地,例如手机实时通话代替了以前的书信。

    然而,文字依然有其独有的优势,那就是不同文化、经历、教育的人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由于文字需要阅读者识别,以自己的综合认知进行理解后才能产生结论的根本特性决定的,那些所见所得不具备这点。所以,针对个体认知多样性而言,文字暂时还不可替代,特别是在文学创作(包括科幻、非写实)上有巨大优势。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考察人类文字演化历程中发现,文字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不同地域虽然都演化出了文字,但它们之间在书写、语法、结构上差别迥异,同时,我们也发现,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时间也差别迥异。

    任何事物,从0到1都不容易,文字也不例外,所以我们现在已知的众多文字系统中,有许多都是“借鉴”已有的文字产生的。

    经过考古研究,人类历史上有以下几类文字可以被证实是独立产生的: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布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公元前600年前墨西哥印第安人,可能被证实是独立产生的有: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人,公元前1300年前的中国人。

    文字与语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例如数字4,同样的书写在中国读si,英语读FOUR,日语し等,从这点可以看出,书写借鉴的痕迹。

    苏美尔文字与印第安马雅文字虽然是相互独立产生的,但有趣的是,它们的书写逻辑相似,都是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以符号、语标发明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由人类演化决定的,人类文字虽然多样,但都出现在语言之后,例如马雅文字的音节符号来自所指事物的抽象图形(象形),人们将发音与象形匹配(马雅文字音节符号ne,对应尾巴的发音,来自动物尾巴的象形,马雅文字中尾巴的词就是neh),在语言出现前,早期人类就能通过绘画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洞穴壁画那些形象相当逼真,这为人类形成文字打下了基础,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简便快速,将各种环境事物抽象成符号,并对应该事物的发音。

    创造文字相当困难,当世界上有人群做到了从0到1,其他群落必然不会浪费时间和资源再去创造新的文字,拿来就用或是借鉴融合才符合演化规律。

    这一点与人类驯化历史极为相似(这也是人类为什么到现在,驯化的物种也是少的可怜的根本原因,具体可以查看人类驯化)。

    通过对过去人类演化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合理推断人类发展的规律,当对于整个群体中出现了从0到1的创新(注意,这里是从0到1,不是在已有的1上加到2,3,比如人类生火是利用化学能的创新,文字是交流积累的创新、核能是新能源创新等,只有想法和构思并不能算是创新),意味着人类会有个加速发展阶段,但是你要知道从0到1是何其困难的事情。

    这是站在人类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把世界的定义放宽泛些,银河系、河外星系一定存在地外文明,这些文明的发展可能超乎了人类的想象,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我接下来的重点了:借鉴、抄袭、融合。

    纵观人类的各项创新,驯化、车轮、**、***,借鉴抄袭融合比比皆是,没错,这就是所谓的蓝图复制(几乎不变地抄袭)和思想传播(掌握核心理论灵活变化)。

    如果人类未来创新产生了瓶颈,发展加速度放缓甚至趋0时,地外文明可能就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高风险是被消灭,高收益是大量的从0到1让人类跳跃发展。

    前几天看新闻,有国家开始实施人类婴儿基因编码,网络上反对声浪浩大,都以反人类、反伦理的大帽子扣人,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放长远看,比如100年、200年后,真的是这样的吗?

    森林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人为的枷锁都阻碍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有,也是暂时的,这是生存演化的自然规律,高手过招,输赢难断,当你想在弯道超车、领先对手,占尽资源和先机,你必定会冒这个大风险。

    人类基因编码终会实现,同样,人类与地外文明接触也必然会发生,站在人类角度,可能这是条不归路,但人类不就是这样走下来的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器官移植的人,第一个登月的人)?

    当然,客观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创新也有着从简到难的过程,如果地外文明的科技水平远超我们,短时间内人类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上的“反超”,好比一个孩子学习数学,只能从加减法开始,上来就给他教积分可能吗?即使你把答案展开放在他眼前,他也不知道。

    文字产生初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被迅速推广和应用,实质上文字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例如,记录王室大事、财富进出、贸易战争等。

    需求直接推动了文字的出现。

    我们发现,文字产生最早的几个地域都是农业强大的群体,随着粮食急剧增长,贸易生产繁多,统治者为了准确记录数据和信息,推动了文字发明,并且由于富足的食物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分工模式让一部分人能专注思考这些问题,这是生产力发展到这一水平后的必然产物。

    一是需求,二是分工(生产力水平),文字才会产生。

    这一点可以通过文字在不同地域发展的历程得到证实,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地域即使得到了文字传播,也没有接受和使用?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业(粮食)发展缓慢的地域,即使通过与外界接触知道了文字的存在,他们也不会去研究和使用,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他们的社会十分简单,没有那些大型群体复杂的分工和社会结构,语言就能很好地满足生活中的需求。

    从这点看,我们目前科学技术水平也决定了当前人类的需求,我们的生产力还没达到能创造出跃迁的宇宙飞船,甚至还没能飞出太阳系的载人飞船,我们想有,但科学技术实现不了。

    其次,就目前人类社会架构而言,我们没有发明与地外文明语言翻译沟通的需求,因为我们的境界就是地球,没有人造太阳的需求,因为这些不是当前人类的问题。

    费斯托斯圆盘(Phaistos Disc 或是Phaistos Disk 又译斐斯托斯圆盘、费斯托圆盘、菲斯通盘、菲斯多斯圆盘)是西元前17世纪的一个泥土圆盘,是一个直径6.5英寸的赤陶圆盘,圆盘的两面都刻有象形文字,共241个,由外向内螺旋排布。

    费斯托斯圆盘是一个泥土圆盘,发现于克里特岛,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不过,它的来历、含义和用途至今仍是个谜。盘上共有241个印记表示45种不同符号,有些表示人物、动物、植物和工具。然而,由于未在历史同期发现过任何像这样的文物,考古学家无法对其内容做出有意义的分析。

    有意思的是,直到2500年后的中国,才真正出现大规模的印刷技术,3100年后在欧洲出现,为什么费斯托斯泥土盘已经实现印刷的方式没有得到发展和延续?这是一个谜。

    可能通过其他发明我们能看到些真相,比如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发明都在欧亚大陆产生?这跟社会有很大关系,而不是人自身的原因。

    发明也不是为了明确的需求而产生,人类许多发明都是好奇心强的人动手制作,完了才发现这东西还能用于某个或某些用途,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起初爱迪生是用来记录工作中的留言和信息,他严厉斥责其他人用它来播放音乐,因为这侮辱了他的发明,然而经过几年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用它来播放音乐,这才最终改变了爱迪生的想法。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汽车从发明出来用了50年才成为了人们的需求,由于马力小,速度慢,最早它根本无法代替马车和火车,马车的发展历史那时已有6000多年,马匹也完全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在那几十年里,汽车只不过是个看看而已的玩具。

    发明并不是为了需求产生,而是发明产生了需求。你现在有时空穿梭的需求吗?没有,因为还没有这种发明,假设人类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你的这种需求就会强烈而且迫切。远古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展缓慢,只能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人类端着一枝木棍(枪),就能轻松实现他们几十人才能完成的狩猎,坐在四个轮子上一天就能跑他们半年的活动区域。

    有人会问,没有需求,发明家为什么还要搞这些无用的发明呢?

    我们把时间和范围都放大到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看,就会发现有意思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科学认知思维提倡认知事物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人类创造发明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发明与基因变异十分相似,与变异一样,许多发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美国平均每年约有7万多专利证书发放,也就是说注册了发明权的就有7万多,但这些发明中最终只有极少数实现了应用和普及,大多数都因为没有实用性或可被替代性或不具普及性等而逐渐淘汰。

    例如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电灯的改进,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普遍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后来,爱迪生的改进让他的专利普及了,也让他最终成为了“电灯”实质意义上的发明人:他发现一种特殊竹子中的竹纤维丝要比碳化的纸纤维丝电阻更大,更适合做灯丝,这样一来,提高了电灯的使用寿命。

    不过,几十年之后,就有其他发明家发现了更好的灯丝材质,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白炽灯泡,同样,又过了几十年,新的这与基因演化可以说完全一样,变异没有方向,当变异不适应环境就会淘汰,而且变异是一直发生的,没有哪个变异能长期适应环境。节能灯又代替了白炽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