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三十九夜 灭绝者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人类统治地球的历程其实就是森林法则的现实教材,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无数物种灭绝的基础上,但不要高兴的太早,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法则会在人类身上应验。

    智人首次来到澳洲,原来的物种生态链很快就被打破,通过化石证据证实,大约4.5万年前,桉属植物在澳洲并不占据优势,但随智人到来的同一时代,其他树种迅速下降,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桉属植物耐火性远高于其他树种,出土许多大面积炭化石中也夹杂了几乎完好的桉属植物。可见那时智人已经熟练掌握了火,为了能回避密林中的危险,他们用火烧掉密林,形成开阔的平原以便更好的捕猎和保护自己,造成以桉叶为食的动物(树袋熊)成长壮大,而其他草食动物陷入濒危。

    原生大型动物(例如双门齿兽)还没有进化出应对智人这种强大猎食者的机制,它们甚至根本不去回避这种比袋狼厉害的多的捕食者,加上它们繁殖缓慢,头脑笨拙,最终灭绝,随着生态链的破坏,加上智人疯狂掠夺,无数物种伴随着人类强大而从这个星球上永远消失了。

    大约1.4万年前,智人通过步行从西伯利亚东北与阿拉斯加西北相连的小片通道(现在没有了,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来到了美洲。

    智人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冒生命危险探索未知世界,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特质,也不会最终统治地球。

    与坐船到澳洲的智人相比,这些智人也不容易,他们同样也要与死神斗争,极寒的低温甚至比海啸更可怕,因为智人(甚至是耐寒的尼安德特人,也不会在这个纬度生活,分子人类学在自诞生起就讲的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人类演化过程,十余万年前的一个非洲男人和女人作为百万年进化史上的唯一幸存者,本身就是一个万分之一机率的偶然事件。当有一天分子人类学有能力精确分析早期智人同现代人群之间关系之后,随时可能讲出一个更具偶然性的故事)没有进化出有效抵御寒冷的身体机制,他们唯一的特长就是比其他物种更擅长思考和创造。

    化石发现,那时智人已经能通过简单的缝补将兽皮制成鞋和衣物,这就为他们深入极寒之地探索创造了条件,加上聪慧的大脑,使他们能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每次狩猎失败后他们都会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并制定解决的办法,充分发挥优势并弥补或回避弱点。

    最终几乎在所有环境领域,人类都成了霸主(通过对松希尔遗址研究发现,极寒之地智人同样是霸主,他们捕杀长毛象也不是什么难事情)。

    大约1.2万年前,全球暖化融冰,在阿拉斯加和美洲之间出现了一条比较容易通过的通道,智人开始大举南迁,这也是人类制霸美洲的开始。

    智人抵达后不到2000年时间,美洲大部分大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都惨遭灭绝,在智人到达之前,北美有47属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这段时间内34属消失,南美60属中50属消失。

    例如原来在美洲制霸的剑齿虎,活跃时间超过3000万年,却在这一瞬间灭绝,同样的还有巨型地懒、巨型狮、本土马、骆驼、长毛象等。近几十年,生物和考古学家在美洲的每寸区域仔细探查,但迄今为止,所有发现的化石(包括毛发、粪化石),其最近年代都是在智人进入美洲那段时期就截然而止,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2万年到9000年间,唯一例外的是在加勒比的几个岛(特别是古巴岛和伊斯帕尼奥拉岛),化石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为什么这几个岛存在特例呢?

    因为这正是智人后期越过加勒比海抵达的时间。这个特例也驳斥了气候灭绝论,因为同一区域的同种动物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相差7000年灭绝。

    在亚洲和非洲大陆智人以同样的方式灭绝了大量物种,包括其他人类物种,而这些只是发生在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更多的小型物种也开始被人类灭绝,人类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繁殖,完全不顾忌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间接灭绝的物种更是不计其数,只要人类能到达的地方,无一例外,只是时间早晚不同而已。

    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北冰洋的岛屿上,哪怕最小的岛屿都无一幸免(除了极少数现代人类才发现的岛屿,生态系统才得以幸存,这些岛屿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然环境恶劣,地理位置偏远,不利人类生存,例如加拉巴哥群岛在19世纪仍无人居住,岛上的动物对人类毫无畏惧)。

    假如南极不那么寒冷,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再看到企鹅。

    随着人类统治地球之后,生物化石不再那么丰富多彩,特别是第三波灭绝潮(第一波是智人协作模式进化,第二波是农业进化,第三波工业进化)更是将灭绝推向了全地域。

    例如工业废水对海洋甚至人类饮用水域造成污染,灭绝了大量水体生物,工业废气产生空气污染造成酸雨、臭氧层空洞更是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加上肆意倾倒核废料、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愚蠢行为,足以说明人类并不象他们自己认为的那么聪明。

    现代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样下去的后果与自杀没有差别,但这种认知有点晚了,现代人类生存环境除了大量人造设施和物品外,已经无法与智人时期相比了。

    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吃的食物都无法摆脱污染的厄运,我们大量的个体生存在人造的环境中,被大量钢筋混凝土包围,每天接触的除了车辆、猫狗、单一的花草外,就是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包括网络、广播、影视等人造事物)。

    我们生存模式已经将我们自己封固,我们的生存认知也由原来的多元化变得越来越单一,金钱和权力的腐臭,完全遮盖了采集者多样利益选择,这与养殖的家禽家畜有什么区别?

    我们大力宣传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只是站在我们自身角度的自私遮羞布,这些“价值”对其他物种意味着灾难。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也认知到人类也可能通过其他物种对环境产生破坏。

    大理石纹螯虾是美国起源,天生自带“螯虾瘟疫”真菌(龙虾瘟疫真菌,Aphanomyces astaci,欧洲的鳌虾感染之后几个星期就会死去)。这种真菌美国小龙虾倒是比较适应,可欧洲小龙虾不适应。一百多年前从美洲传到欧洲,差点灭了欧洲的本土小龙虾。

    科学家本来是把这货定为龙纹螯虾里的孤雌生殖特型,不过后来把这货跟公龙纹螯虾放一起,发现二者能交配,最长的交配了一个多小时,可惜干打雷不下雨,再怎么交配,生出来的后代还是100%纯的大理石纹螯虾,说明大理石纹螯虾跟龙纹螯虾无法产生任何后代。

    后来通过基因测序才破解了这货的来源--龙纹螯虾的三倍体, AA'B基因型。三组染色体里有2组(A与A')几乎完全一样,另一组(B)则有大量基因差异。研究发现,这货出现的时间不长于30年。大理石纹螯虾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实在太接近了,这意味着这个物种出现的时间太短,以至于来不及产生多少碱基突变。

    二十几年前,两只不同产地的美国龙纹螯虾A与B在德国某个宠物店的水族箱里相遇,产下了爱情结晶。 A的不知是卵细胞还是精细胞出错,不慎多保留了一组染色体,于是AB结合后就诞生了一只AA'B三倍体螯虾(这只是一种猜测,也可能是生物实验室的产品,是人类好奇或是任性的产物)。

    产地不同导致A与B的基因差异较大,于是这只三倍体螯虾生来自带杂种优势,个大能生,适应各种环境,还具备了孤雌繁殖功能。于是这只三倍体螯虾在这个水族箱里一只变成几百只,再到很多个水族箱里一只变成几百只,然后被人类随手一丢,进军野外继续一只变成几百只……短短二十几年,欧亚非的溪河湖泊里,处处都是当年那只虾的“克隆虾”。

    一般来说,自我复制是一种短期特别有效、但长期不那么看好的演化策略。

    优点在于省下了谈情说爱有性生殖浪费的能量,缺点一是缺少基因多样性,容易被疾病或寄生虫一扫而空;二是有害突变可能会不断累积,直致积重难返,所谓“穆勒棘轮效应(Muller's ratchet)”。

    不过,历史上也有一些自我复制的物种一直繁荣兴旺,比如被称为“演化丑闻”的蛭形轮虫,就这么孤雌生殖自我复制了几百万年。

    现在大理石纹螯虾在马达加斯加已经泛滥成灾,当地的穷人有时会吃这种螯虾,作为一种廉价蛋白质。然而,这种螯虾依然被列为“低经济价值”。这种螯虾会吃小鱼,导致鱼类数量下降;在稻田里,它们会啃食水稻,导致稻谷产量下降。

    在马达加斯加,从2007~2017年,十年里大理石螯虾的栖息地范围增加了100倍,从1000平方千米变成10万平方千米,现在“虾口”数以百万计,已经威胁到7种马达加斯加的本土野生螯虾。这种动物能复制自身,能大量增殖,能迅速扩散,完全是癌细胞翻版。

    自私的盲目性最终会埋葬人类,进化机制从来都不会失效,如果人类不能很好的控制这种盲目,更加理性和有序的物种将会代替他们,成为新的统治者。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