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四十四夜 科学素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从整体角度认知,包括空间上的整体和时间上的整体,因为就目前人类科学认知水平,我们只能认知三维(或四维,空间和时间)。

    科学认知不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更要严谨有据。关于科学素养对于社会发展和效能利用上也一样。

    有几个相关问题先探讨下,一是人口数量(密度)大有优势吗?

    我们常常以人口数量(密度)大自豪,认为人多力量大,人多能成事,人多不怕事,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时间和空间,比如一个封建时期高密度人口国家,又比如一个人工智能时期的高人口密度的国家,两者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任何事物都随时间发生着变化,人类社会也一样。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呈现让人惊讶的加速度,人类从利用火到使用电经历了上百万年时间,而从使用电到登陆月球只用了不到一百年。

    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也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社会体制、宗教、文化等,变化越来越快。

    优势的定义。

    优势很简单,就是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冲突,谁能赢。

    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冲突,维护和平稳定,但事实上从辩证角度看,过于绝对化往往不符合客观规律,基因演化就是很好的例子,突变没有方向,适应当前环境才是王道。

    而环境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淘汰机制(这是从广义角度看的,狭隘局部角度另当别论),只有竞争(最残酷的竞争就是战争)才能发展。

    优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探讨历史能帮助我们认知优势在冲突中如何作用,在科学技术低下时期,人类争斗的优势几乎全部来自群体数量,除了极个别原因,数量差异10倍以上胜负基本没有悬念。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群体数量渐渐失去了优势,也就是说,在两个群体冲突中,数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这在现代战争中比比皆是,存在科学压制的两个群体更是明显,除了战争,其他冲突领域也遵循这个法则。

    例如近期中美贸易冲突,美国以核心技术压制我国科技产业(中兴),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立即重启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ORDER ACTIVATING SUSPENDED DENIAL ORDER),中兴通讯将被禁止以任何形式从美国进口商品,由于科学压制,中兴最终不得已交付了巨额罚款才得以复产,即使你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5倍。

    所以,人口数量已经不再具备绝对优势。

    二是就目前发展阶段看,如何评价个体和群体优势?

    群体优势并不是个体优势简单求和,但确实来自于个体优势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个体优势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极个别的几个科学家发现或发明,就能对整个人类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这与基因突变完全一致。

    个体优势的评价呈现多维性却能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他的其他运动指标也普遍高于常人。

    群体优势却不好量化,一是个体繁多,二是维度不同。

    有没有指标简化又不失客观地量化群体优势呢?

    从剃刀原理我们知道,最直接最有效的往往就是本质。

    “科学素养水平”由此而生,科学素养这个指标代表个体科学认知客观世界的综合能力,它不仅仅影响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影响整个群体未来发展。

    群体或国家间的冲突,是多维优势的综合较量,而不再是远古祖先只用刀斧的对决。

    对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素养可以作为优势的综合评价指标,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素质水平高低才是最主要的竞争指标。

    这是由科学水平级差逐渐拉大造成的,放在远古时代,因为不存在科学水平级差,或是级差不能造成压制,人口数量成为了决定性指标。

    中国科协公布了我国最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了近2.3%,其中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正在减少。

    我国已经意识到个体科学素养水平对于今后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况且作为一个具备科学认知的人都会对这样的统计结果表示怀疑,在短短8年时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就从2010年的3.27%提高近3倍,平均每年提高0.75%,作为一个进入老龄化国家,你相信吗?即使2010年的3.27%我也持怀疑态度。

    以打假著称的***先生说:“中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五年前的调查结果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先进国家九十年代的水平。短短五年就能有这么大的改善,是很让人值得怀疑的,让人怀疑这样的调查结果更像是为了表明科普的政绩。科普工作是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的,怎么可能5年后就有如此戏剧性的改变?如果中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了6%,中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实际结果可能比这低得多,如果有百分之一的中国公民具有科学素养,就很不错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成分。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秀的部分,但是科学、理性不在其中。”

    所以不要尽信统计数据,那样只会蒙蔽你探查真相的双眼。

    作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通过自身体验和经历才是可靠的,你能看到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高楼,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但现在明显进入了平台期,只靠这些低门槛的量产无法继续实现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因为人均科学素养水平并没有齐头并进。

    国家转型并没有预期那么合理,为了维持庞大的公务系统和人员支出,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不及税负增长,财政收入的钱并没有用在提升科学发展的方向,而是被大量贪污浪费,各地落马的只是东窗事发,九牛一毛而已,国进民退是社会普遍现象,小微企业难以生存。

    古代中国人发现了天然磁石可以指向南方,但是古代中国人既不知道地球是个大磁体,也不知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些物理学理论。

    再例如**。古代中国人发现了**,但是他们没有创造化学理论。古代中国人发现的只是科学现象,西方发现的还有科学理论。

    群体对科学认知不同的态度,最终决定谁会在今后的冲突中胜出。

    三是科学素养关乎群体未来吗?

    人口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关乎群体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所有人都明白但有的群体却没有把它当回事。

    我们的社会价值导向并不认为科学是重要的,前段时间崔永元揭露阴阳合同,配图并称某演员进组4天共签下大小两个合同,明面上的合同酬劳1000万,之后会再签一份合同暗地里再收5000万,总结四天时间能拿到6000万的天价酬劳。

    也在前段时间,“中国版诺奖”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周其林、冯小明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而单项奖金只有100万美金(合人民币不足700万元,并且是多人分配)。

    鲁迅先生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而这些“脊梁”才应该被尊重、被铭记,想想我们现在,是不是把什么弄颠倒了?

    社会价值导向并没有把我们引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人们狂热追星学艺、考取公务员、搞直播穿女装,甚至官媒和官报都要出来提倡青少年要有阳刚之气……

    这种扭曲的“价值”正在让我们受到其他群体科学导向价值的严重威胁,未来更会受到以科学为唯一标准的人工智能威胁。

    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探索、尝试、失败、再尝试,但是可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研究了一辈子,还没有明星演一场戏赚得多,四天6000万的报酬将会刺痛多少科研人员的心?

    换位思考一下,自身价值无法体现,你搞科学研究还有多大的原发动力?当记者拿着话筒抵在科学工作者的嘴前,微笑着问会为科学研究贡献终身吗?你会怎么回答?

    科学研究不比其他工作,主观能动占绝对因素,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高风险事业。表面上国家和社会推崇科学,实质上没人大力投入,搞出个职称评定实质上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人为筛选机制,产生了大量的砝家和叫兽。

    这也是为什么大批科研工作者“繁忙”劳作,却长年没有进展的根本原因,他们的确为科学贡献了终身,但实质的科学成果却少的可怜。

    从概率上讲,只要你投入了总会有产出,当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突破人类认知发现和发明,创造(发现)了能改变人类未来的新理论新事物,这样的人出现的概率远比常人中五百万小的多,而就是这么小概率的人,却为不到三百万的奖金流着热泪……

    搞清上面这些问题,是时候进入我们真正的问题了:

    如何提高群体科学素养水平?

    通过对人类历史研究,我们已经明确科学压制是未来冲突的趋势。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慢,终将被发展快的国家压制,这点与人口数量并没有直接关系。

    反而,高的人口密度却产生了极大内耗,因为他们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而排除他人影响,比如处处排队、堵车、堵人浪费了时间资源,有限的人均土地面积浪费了个体运动能力发展。

    这点从各国中小学生人均身体素质排名可以看出来,密度大的人群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研究发现,处在高密度群体中的个体每年感冒平均次数远高于低密度群体,你会为在不但拥挤而且周围喷啶不断的公交车上感到担忧。

    国家为了稳定,不得不将多余的人安排到有限的岗位上,有的甚至十几个人做一个人的工作,而为了养活这些人,不得不加大税收,而税收增加却严重制约了缴税的经济体发展。

    你走在城市大街上,就能体会到这种现象:大批无所是事的人坐在街道两旁晒着太阳打着牌,大批找不到工作的啃老族在家混吃等死,大批年青人年复一年考取公务员而对科研和技术事业嗤之以鼻……

    对于一个加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科学素养的人群比率小的可怜,这个指标意味着在各个发展领域都会产生强大的了壁垒,他们对科学技术不理不问。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而是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不满足当前的科学认知了,这些人放在50年前是没有问题的,可惜在这50年里他们并没有不断学习和挑战真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内耗上,用在了除科学以外的下水道……

    人口数量并不代表人口质量,更不代表竞争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没有捷径可走,对于习惯了山寨和投机的群体来讲,肯定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适应和接受,至少二十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毕竟摒弃科学认知的群体依然还是主流。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