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四十九夜 人格(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所有的生活变化都会产生压力,例如地震和感冒。

    改变可能对你的健康造成危害,但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个体主动行为往往决定你能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存的更好,有时候去寻找适合自己方向的环境比被迫适应不良环境要好的多。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作好被迫适应的心理准备。

    人格由个体天性和经历共同塑造,健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医学将心理障碍视为疾病,而心理学将心理障碍视为生物、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解决心理障碍要从这几个因素着手,顿悟治疗(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行为治疗(改变行为激活的条件),电影《心灵捕手》中就是这样。

    我们通常会根据社会情境需要(比如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改变自己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不道德,不正义,不公平。

    我们如何确信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自己?

    一是我们会从多角度信息收集来验证评估。

    例如在情境不明(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会保持中立,不采取行动,而在周围所有人都采取一致的行为时,我们会不假思索的保持一致。

    例如羊群效应。群体要想让成员高度一致,排除异己时,必须要让所有成员都明确群体的目标和行为准则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言行一致,实际发生作用的环境条件,让他们有充足的信息来评估自己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群体稳定存在的本质就是同一化,而那些与群体不一致的成员,将被排除出群体,生存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从进化发展的角度看,群体的形成会对进化发展产生严重阻碍,群体的同一性,稳定性的本质与进化发展的创新性、多变性产生矛盾(见进化心理学)。

    越是同一稳定的群体,进化越慢。

    但群体为什么能从我们祖先那里发展进化而来,形成当前社会的一种机制呢?

    因为形成群体给我们带来的生存繁殖收益要大于不断创新变化所带来的收益。

    在远古时代,创新变化是相当缓慢的,例如智人从利用工具到系统制造工具用了上百万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同一稳定的群体是最优选择,前者稳定可见,后者风险大收益不确定。

    群体是动态的,当一个创新的个体(或群体)组建成一个新群体时(例如战争胜利一方组建新政权),必然会同一和稳定,它也就会受到其他创新个体和群体的威胁和超越。

    除非这个群体不稳定,我们称为准群体(没有头领,或没有固定的头领,没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准群体是最优选择,但这样的机制会对群体中领导个体造成损害。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极大变化,远古祖先通过上百万年进化来的适应机制,有些已经不能很好的作用于现代社会(例如脂肪机制及网络时代的评估机制,见进化心理学)。

    群体的多元化给个体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群体同一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才几百年时间,产生的影响却是远古几百万年的许多倍。

    进化机制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作用筛选,这是我们选择矛盾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同一稳定的群体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科学发展在不断加速,变化才是当今世界主题,如何在寻求创新科学的同时,保持群体相对稳定,是考验每一个群体能否长久生存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深刻揭露人性本质的书要看原版,而不是译文版?

    那是因为有些内容涉及到政治不安全、威胁统治稳定的因素,这些内容往往揭示本质的,所以译文版会有删减或是干脆不以原文意思为准,加入统治阶级意志,看这样的译文版只能是自相矛盾,违背自然规律。

    例如,作者就在序言中说过,他来某国作关于心理情绪的关系调查,在大学向学生提供调查问卷被学校拒绝,理由是问卷中有太多涉及个人思考的问题(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羞愧,这种情绪是自身真实的反应还是环境给予的不得不显露出的被动反应?),而忽视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对社会体制产生不良影响。

    看守与囚犯(涉及美军在伊拉克监狱),路西法效应。

    用以研究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行为(直接可观察)和心理过程(间接的需要推断和评估)的科学。

    颜色是不存在的,只是大脑将不同频率的光波解读为不同“颜色”的光而已。

    躁郁症并不是潜意识造成的,而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造成,这是因为某些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种病症,研究发现,大脑产生这类化学特质跟遗传有关。

    我们的大脑总是有选择性的记忆周围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准确无误的记忆,就算那些记忆的东西,也会因为大脑意识而被扭曲。

    智力受到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一个人智力水平在一生中,随着环境变化也在不断变化(排除年龄变化的影响)。

    测谎仪并不可靠,即使最专业的心理专家,也不能完全无误的指认说谎者和实话者。

    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是防止伪科学的好方法。

    我们知道,就算是被科学证实的事物,也并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成立的,相对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有其条件和环境,我们只有在事物所在的环境的某一时间段(空间和时间),总结其规律和性质才是真实可靠的。

    特别是心理学,往往因为抽象难以表述和理解,伪心理学特别多。

    如何准确理解心理,要从本质出发,对于同一情境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反应,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情况,才能准确把握什么是心理。

    这就要知道,心理表现没有对错,只是个体认知不同而已,心理维度复杂,如同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一样。

    例如,一个用线条描写出的正方体,我们通过视觉去认知时会有不同的角度,有的人第一眼看去是从右上角认知,认为我是从右上角俯视这个正方体,有的人第一眼看去是从左下角认知,认为我是从左下角仰视这个正方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越是抽象的事物,认知角度和方向就越不相同,即使是亲身经历的事物,也会因为自身经验和能力等不同而不同。

    例如,一个老猎人和一个新手在遇到成年棕熊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那么现代心理学都有哪些不同的心理视角呢?

    目前有七种。

    随着人类科学发展,认知也会发展,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七种只是当前的情况:分别是生物学(遗传、进化、神经、病症)、发展(个体不同年龄时期心理)、认知(思维、预期、感知、记忆等)、临床(针对心理病症和心理障碍)、行为主义(通过行为学习认知)、特质(人格区分,五个维度)和社会文化(不同宗教、习俗、地域的认知心理背景)观点。

    这就好比不同的画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在同一场景中描绘同一事物。

    这七种中,生物学理论、发展理论和认知理论得到了较广泛认可,社会文化是新兴的理论,因为其没有较大规模实证,理论还处在假设阶段。临床和行为主义已经衰落,因为随着心理学不断发展,它们已经不能很好的解释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抽象,所以只有通过实证证实的才能作为科学理论,否则只能是猜想和权威言论而已。

    科学检验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认知事物的规律是一样的。

    检验一般分为五个环节,一是提出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一定是最关键的。

    二是实施受控的检验。也即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分别实施验证。例如聪明的马中,要检验马能计算和推理这一假设,要有四个条件证实成真,一是马与训马者都能看到题目并且马能看到训马者,二是马能看到题目但训马者看不到,马与训马者之间可以交流,三是马与训马者都能看到题目,但马看不到训马者并且听不到训马者,四是马能看到题目但训马者看不到,马与训马者间不可交流。

    三收集客观数据。检验次数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样本随机性,以纠正偏差,数据要能反应假设结果。

    四分析结果。

    五得出结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