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本周知识扩展-心理效应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王冠十分漂亮,国王很喜欢,但他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金子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

    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

    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

    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

    “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

    原因在于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于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

    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

    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

    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

    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

    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

    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后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愚蠢,然而局内人往往确信不疑。

    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后天自我学习和锻炼产生的,先天差距并不象大多数人所想的那么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