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五十三夜 作物的选择和传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随着人类驯化产生的农业模式消灭了其他生存模式,现代人类已经丧失了辨别多种植物和动物的需求,他们只需要到超市直接购买土豆,却不知道土豆的茎叶是什么样子。

    通过对现今依然采用狩猎采集的极少数部落研究发现,他们能对森林中所有物种进行详细分类,说出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并且对于人类生存的利害了如指掌。

    他们熟悉各种动植物的分布区域、生存习性及何时何地何部位能被人利用,有这样的向导,你在密林中不必担心因为自己无法判别哪些蘑菇有毒哪些无毒,极大提高生存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更加明白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选择是多么强大,当现代人类不再依靠森林中多样的食物生存,人类就完全脱离了森林环境,转而对农业产生强大的依赖,虽然食物种类不再那么丰富,满足生存繁殖是没问题的。

    这种高度有序的生存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合力,使人类在短短的几千年内实现火箭式发展,远超之前所有祖先。

    但我们也应该对此有所保留,低熵有序确实强大,因为它的方向适合当前的环境,但换个环境或发生突变,这种有序就会带来空难性后果。

    例如蟑螂孳生的场所都有相似的环境,在相反的环境下,它们很难生存,它们的有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人类在高度依赖农业的生存模式下,要备有在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生存繁殖手段。

    人类现在已经完全适应了农业生活,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目前,还没有其他模式能威胁到农业模式。

    早期的农民实际上都是采集狩猎的高手,与近代农民不同,他们的经验相当丰富,他们从所有已知可食用(利用)的物种中,精心筛选了若干种进行驯化,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熟知的品种。

    早期人们肯定每一物种都尝试过,但通过几个指标,他们淘汰了其中的大部分,也就是说,目前大规模种植和养殖的物种都是最符合指标的。

    哪些指标呢?实质上就是性价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付出和收益相比。

    一是单位时间产出。例如水稻,一年可以种几茬,而大多数野生禾本科植物是多年生,种植几年才有收成你愿意吗?

    二是单位面积产出。同样水稻,大多数野生亩产量只有它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少。

    三是资源投入。有的品种抗虫抗旱,生存能力强,人们只需要少量照顾就能有可观产出,有的则没有如此稳定的收益。

    四是安全性。对于大型动物,这是重要的筛选指标。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以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人为选择,驯化的物种与他们的祖先或是野生的有巨大差别。

    其次,除了上面所说的要素,地域环境也是个强大的筛选因素,同样的品种作物,在亚热带生长良好被作为驯化对象,而在寒冷的北部则因为产量过少而被淘汰,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脱离整体来分析问题,时间和空间(地点)这两个维度我们不能分开看。

    还有什么影响了?

    客观环境的力量如此强大,就好比一个定制好的筛选器,将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进行筛选,适者生存。

    太阳对于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作用不在这里多说,对于太阳系里弱小的生命体,这是绝对的第一指标,当然太阳系外还有无数个星系也多少作用于我们的太阳系,但于我们目前人类而言这些都不是当前科学技术水平能认知的事物。

    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也只是处在基础水平,下面所述的都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已知的客观存在。

    观察地球各大陆分布和形状,我们发现美洲和非洲是南北长东西窄,而亚欧洲则相反。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地球东西向和南北向延伸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东西向是沿地球自转方向,其对于太阳照射角度和强度而言差别不大,气候和温度也没有太大变化。

    南北向则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气温和气候差异很大,生物在南北向具有明显的分离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亚欧大陆无论科技和文明都要强于同期的美洲和非洲。

    首先,是农业传播的速度差异。

    前面分析过农业完成消灭其他模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相对的,亚欧大陆种植和养殖传播速度远大于美洲和非洲。

    抢先驯化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要回看人类驯化历史,证据表明,人类在驯化物种时,有许多物种产生了不同的变异,而这些同一祖先的物种却在不同的地域分别被驯化(前面分析的印度牛就是一个例子)。这时关键的要素体现出来:时间。如果这个物种变异后几乎同时在两个不同地域被驯化,并且这两个地域相对封闭,这时驯化同时进行,最终产生同源差异驯化(印度牛)。如果驯化有时间差,其中一种驯化较早,另一种变异品种被人类驯化的可能性就很微小,因为没有人会放弃现有驯化好的品种,重新驯化另一个相似的品种,付出资源承担风险最终得到的只是已有的相似品种,这违反了生存繁殖法则。所以,只要同祖有先驯化好的品种,其他品种几乎不会被人类再次驯化(例如狗)。

    根据抢先驯化理论,研究发现亚欧大陆几乎都是一个品种驯化完传播到大陆其他地域,很少有差异驯化,而在美洲差异驯化要多的多,比如辣椒、利马豆、菜豆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有不同品种。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当一个驯化品种传播速度够快,它就能阻止该源下其他品种被驯化,同时也会阻止有亲缘关系的同类。亚欧大陆就是这种情形,例如豌豆从西南亚快速传播到亚欧大陆,导致大陆其他地域豌豆品种没有再被驯化。

    今天世界种植棉花95%是史前期中美洲短绒棉,而史前南美洲农民种植的是巴巴多丝棉。这说明在史前期,棉花无法传播进入南美洲,致使那里的农民单独驯化了棉花的另一品种。

    地理隔阂。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当时人类无法有效地跨过类似喜马拉雅山脉这样的高山,这也限制了中国农业作物向印度东北部恒河方向的扩展,这是地球上同一维度为什么作物传播速度和种类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与新月沃地农业发展相互独立的根本原因。同样的例子还有美洲沙漠地区也会阻隔同纬度农业的相互传播。

    当时,欧亚大陆有成片的麦田,绵延百里的麦浪总是成为作家和诗人称赞的对象,相比美洲南北分布的狭窄纬度,美洲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象。通过对欧亚大陆粮食分布与美洲大陆对比,并不能证明欧亚大陆的人比美洲聪明,而是地理环境在当时太重要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