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五十七夜 兄弟姐妹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兄弟姐妹间的复杂情感关系,上面我们讲了他们间具有很强的血缘关系,但同时他们之间也是争夺资源最直接的对手,特别是父母分配资源对不同子女存在差异。

    例如长子出生时资源分配是100%,次子出生就算父母偏心也不可能是100%,三子出生其分配比例更少,因为父母所能分配的资源有限,在资源分配对幼年决定性最强来看,长子是最多的,当然这不包括特例。

    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长子总是倾向保守,尊从父母意愿,因为他不必做什么改变,而做为后面的子女,因为资源分配相对少,会比长子叛逆。

    最后的子女因为父母已经无法再继续繁殖,前面的孩子已经长大,反而会有更多的投入,往往是中间的子女,资源相对较少,当然这也要看子女间出生密度及性别等差异。

    资源分配最少的那个,甚至会对父母及资源最多的兄弟姐妹产生敌意。

    当然,这种情况是动态的,随着父母分配变化而变化,就算父母分配相对公平,这种竞争依然存在,直到子女长大成人,父母衰老不再分配资源时,这种状态才算结束。

    通过大量的调查,例如掌管家族事务、族谱及亲属关系上,一般都是长子,而在中间出生的子女很少认同亲属关系,长子更信任父母,而中间的子女却更多的将精力用在亲属外的利益同盟上。

    因为相比长子和最小子,中间的孩子在整个成长时期都有资源竞争,长子在次子出生前资源是100%,幼子出生后,长子等可能早已成年并能为幼子提供资源。

    我们再来看亲属的普遍性假设: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亲属称谓,例如你会说小姨,别人自然会认知是你的小姨。

    二是亲属系统以代划分,例如爷爷辈,父母辈,同辈等,用以明确与自己血缘差异及繁殖价值差异,例如,爷爷年迈,相对儿子其繁殖价值已经不存在。

    三是以性别划分,因为从繁殖这个进化关键因素上看,男性和女性存在本质的差异,例如女性一生中可繁殖的亲代数量是有限的,而男性理论上没有数量限制,女性亲子关系是完全确定的,而男性则不可能。

    四是亲属关系根据血缘亲密排列,例如亲子关系最强大,而远亲则可有可无。

    五是亲属间关系复杂,是因为各自的利益不同,例如长辈总是要求晚辈体现出更多兄弟友好行为,这是因为从长辈(父母)角度看,自己子女的基因(50%)与兄弟子女基因(25%)遗传相关度要远高于从子女角度看自己(100%)与堂表亲基因(12.5%)遗传相关度高的多。

    从进化角度看,站在长辈角度,希望晚辈加强团结,互助互利,有助于自己的基因延续,而站在子女角度,堂表亲远没有亲兄弟血缘关系强大,只占自己遗传相关度的12.5%,自己的付出,必须要得到对方八倍的回报,这种利他行为才能实现,现实中几乎不可能。

    陌生人为了能拉近关系,他们总是在言语中加入兄弟姐妹称谓。

    例如,“兄弟,给根烟抽”,一个陌生男子向一个正在抽烟的同龄男子说道,这时,如果没有太多反感,一般都会得到烟。

    在部队,在学校团体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不是朋友,而是兄弟,在女子社团中同样,她们也以姐妹相称,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让没有遗传关系的个体能团结起来,就像亲兄弟一样。

    好兄弟,干!兄弟们,跟我上!姐妹们,再加把劲!

    哥,姐,这种称呼就是人类进化中的内含适应性,意思是表面上个体对自己的亲人和陌生人会用同样的称呼,例如哥。

    但实际上,他内心是十分清楚“真正的”哥是谁,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生命危险,个体会选择帮助自己亲属,而不是称谓上的兄弟姐妹,当然不包括特例。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体相互间称呼兄弟姐妹会加强团结(利他)?

    原因是利他行为是从内含适应性进化来的,研究动物在有捕食者时报警行为(在生命危险时,这种内含适应性才会明确反映出来),科学家提出了四种假设:

    一是扰乱捕食者假设(报警后四处乱窜,捕食者无法确定目标)。

    二是终止捕食假设(捕食者因为被发现停止行动)。

    三是利他假设(无论是否亲属关系,他们都会报警并在日后别人的报警中获益)。

    四是亲代投资假设(父母对子女)。

    五是内含适应性(凡是亲属关系,都存在这种报警行为,无论是否有子女)。

    通过长期观察实验,科学家否定了一、二假设,因为捕食者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笨,它们为了捕食意志坚定、耐心十足,一只狐狸为了能捉到洞中的兔子,在洞口能一动不动守候几个小时。

    它们反而会迅速将捕食对象转移到发出警报的个体上,有经验的猎手并不会因为眼前乱窜的猎物而分神。

    第三假设也排除,该假设的前提是群体中各成员必须形成长期稳定的同盟关系,这是互利的基础。科学家发现,松鼠报警与它在群体中的时间和成员关系没有任何联系,一只被群体惩罚或新加入的成员都会发出报警。

    第四假设也排除,因为没有后代的松鼠同样会发出报警。

    第五假设,亲属关系,成年雄性松鼠会离开自己原来的群体到新的群体中生活并繁殖后代,而成年雌性松鼠一生都在原来的群体中生活,这样,群体中的雌性都是亲属关系,当雄性繁殖后代后也就存在了亲属关系。

    研究也证实,雌性松鼠的报警概率比雄性高21%,尽管整个群体中存在不是自己的亲属个体(松鼠群体中可能有几个或十几个亲属群体组成,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亲属,但都在一起生活)。

    报警行为难道不是非亲属的利他行为吗(因为报警不仅自己亲属得知,群体中非亲属成员也会受益)?

    不是,研究表明,群体中当产生地盘和食物纠纷时,个体只会帮助自己的亲属,而不会帮助群体中非亲属,尽管亲属势力软弱,成功率很低,也不会改变个体行为。

    这就证实了报警是为自己亲属报,而不是群体中非亲属成员。

    那么,人类社会中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内含适应性,血缘关系越近的,帮助的力度和决心越大,繁殖价值越大的个体得到的帮助越大。

    但研究也表明,在所有帮助(利他)行为中,亲属间只占1/3,而大部分则是朋友间的帮助,这一点与松鼠不太一样,这是因为帮助也是要区分不同性质的。

    当你需要冒生命危险提供帮助的时候或是你要提供的帮助会对自己产生很大负担的时候,这种帮助往往发生在亲属,特别是前面说的近亲和繁殖价值大的个体上。

    而其他一般性的帮助,往往会更多出现在朋友等身上,数量之所以朋友占大部分一是正常情况下朋友数量多于亲属,二是一般性帮助数量远多于以命相抵的帮助。

    调查还发现,近亲关系的,例如亲子、兄弟,即使居住地相离很远,常年没有联系,但这几乎没有影响他们相互间的帮助意愿,这种血缘亲近也证实了人类内含适应性行为。

    在真实历史事件中,我们也能证实这种现象,一个人能否存活下来,很大程度取决于当时周围亲属的数量。最先死去的,亲属最少。

    个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亲属的帮助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事件是美洲开拓初期,一批开拓者乘坐“五月花”到达殖民地后天气恶劣,103人中死去一半。另一个是1846年DONNER聚会,严寒使40人丧生)。

    调查发现,遗嘱的分配也是亲属占绝对优势。

    调查对1000份遗嘱进行分析,其中,7.7%留给非亲属,92.3%则给了亲属(这里包括配偶是因为,配偶会将资产继续分配给他们共同的子女和子孙,配偶的生存对子女也相当重要,当然,这是在配偶不会再婚的前提下或是保证不用在其他非亲属身上)。

    亲属中,46%的遗产给了近亲(遗传相关50%,包括子女和同胞,但注意的是,子女的遗产为38.6%,同胞为7.9%,因为子女繁殖价值更大),8%给了相关度25%,1%不足给了相关度12.5%。

    我们再来看看配偶这个特殊的个体在遗产分配上的不同。

    大部分男性选择将遗产全部留给自己的妻子,他们相信妻子会将资产用在自己和孩子们身上。

    而女性则相反,她们不会对自己的丈夫有这么强的信心。

    调查发现,女性将遗产直接留给孩子,很少将遗产全部留给丈夫,当需要时往往会加一些条件,例如保证单身一辈子不娶(男性一生中繁殖期长,不受数量限制,有的男性甚至80岁后还能与年轻女性产生后代,而女性生育成本高,一生中繁殖数量有限,当一定年龄后生育还会有生命危险,这也是作为遗产时,男性对女性放心,而相反女性对男性不放心的原因,但是如果女性年龄还小,这时男性遗产会选择直接留给孩子,而不是可以再婚的妻子。可见,人类择偶进化机制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广泛影响),保证资产会合理用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吃喝嫖赌等。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