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五十八夜 爷孙关系和利他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我们再来看一下祖孙辈的关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孙。

    根据基因遗传确定性关系可以知道,姥姥投资最大,所有祖辈中,只有姥姥亲属关系最确定,因为女性生育100%确定亲子关系,而男性则不是。

    长久的进化机制造成各亲属在不能完全确定血缘关系时的表现,姥姥生的妈妈,妈妈生的我,这种确定关系是100%。

    爷爷投资最小,一是他无法确定儿子是自己亲生,二是他无法确定孙子是不是儿子亲生,也就是这种不确定环节有两个,即使自己的确定,但儿子的有可能不确定,概率增加。

    剩下的刚好在中间,姥爷可以确定女儿亲生,就会确定孙子亲生,不确定只有一个环节,少一环节。

    奶奶确定儿子亲生,但无法确定孙子亲生,也有一个环节不确定。

    调查分析发现情况与以上假设基本一致,但我们也应考虑到,身份不是唯一的。

    例如,奶奶也可能是姥姥,对于儿子的孩子是奶奶,对于女儿的孩子是姥姥。

    这样,同一个人可能就有多种不同的投资方向和偏好,同一个体,作为姥姥的投资远大于作为奶奶的投资,当然这是建立在投资对象正常情况下。

    同理,姥爷也可能是爷爷,但和爷爷相比,姥爷身份的投资相对更确定点。

    当情景一定时,我们就会发现,处在中间的两个身份,姥爷比奶奶投入的要多,因为姥爷相比自己爷爷身份,再没有更好的投资对象,而奶奶有可能还是姥姥身份,她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外孙身上,除非她只有奶奶身份,这时两者基本持平,这点从德国大学调查也得到了证实。

    同理,姨妈的投资比姑妈多,舅舅的比叔叔多。

    同时我们注意到,男性会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寻找交配机会,而女性则不是,这也说明男性在对后代投资时总会比女性要少,这是进化机制确定的,是正常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亲子关系可以鉴定,这种进化机制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为毕竟亲子鉴定涉及信任和忠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进化出不同的对家庭的心理机制,因为家庭亲属关系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筛选器。

    女性更有可能依赖亲属投资获得繁殖成功,男性则依赖更多的配偶获得繁殖成功。

    所以女性有更好的亲属关系记忆和互惠行为。

    但是除人类外,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只有3%的物种组建家庭,研究证实,为什么组建家庭在其他物种中如此稀少的原因是组建家庭会延迟子代的繁殖。

    只要子代在家庭中,父代就会压制子代早期繁殖行为,没有繁殖空缺,其次会使亲代对资源分配进行激烈的竞争。

    所以3%的物种组建家庭的根本原因是:子代在家庭中获得的繁殖收益要远大于其早期繁殖行为受到压制产生的繁殖代价。

    提出的预测有:

    一是当子代缺乏合适的繁殖空缺时(性成熟但没有成功求偶的竞争能力,也即虽然具备繁殖能力但无法完成交配,只有当其具备竞争能力,就会脱离家庭),家庭就会形成,反之,家庭就会解体。

    二是家庭拥有的资源越多,家庭越稳定和持久(特别是子女有机会继承资源时更是如此)。

    三是人类家庭具有特殊性,也即人类存在广泛的朋友联盟,即便不是家庭成员,也能产生强大的互惠关系,例如,女性朋友帮忙照顾子女,即使她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已经丧失繁殖机会的家庭成员,依然能在家庭中发挥作用,例如爷爷奶奶照顾孙子等。

    但相对论告诉我们,家庭也存在它的阴暗面,这是自私的基因决定的。

    当个体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时,竞争就会发生,而不再是所谓的和谐关系。

    一是同胞竞争,主要是对父母资源的争夺,这种竞争有时相当残酷,不惜手足相残,例如幼鸟会将自己的同胞推出鸟巢,以便获得更多的食物,**的竞争也是如此,在子数多于**数的情况下,体弱的子代有可能会因为这种残酷的竞争而死去。

    二是亲子竞争,主要是子女想要的远比父母提供的多的多,而父母则考虑的是资源分配效益最大化,例如当子女众多,父母提供食物有限的情况下,父母考虑的是保证每个子女都有食物而不饿死,但子女却考虑的是自己能得到更多的食物吃饱肚子。

    三是父母冲突,父母之间应该各自投入多少资源是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自私的基因决定的,从父母角度考虑,他们会在家庭投入和自己繁殖投入综合考虑,特别是父亲,将资源保留下来,用于可能的其他配偶繁殖。

    相反,如果父亲将资源全部投入家庭,母亲可能会用这部分资源投入与自己子女不相关的事物上面,这是父亲不想发生的。

    以上三个家庭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人类进化必然产生的适应器,所以所谓的家庭纠纷调解也只是缓和各方冲突,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冲突就是家庭存在的代价,无法让各体都满意。

    利他行为是指群体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为了朋友或其他个体利益,而主动牺牲自己利益的行为。

    例如人类中的朋友间互助行为,吸血蝠相互反哺血液行为等。

    利他进化解释:

    只要利他者在将来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收益,那么群体间这种利他行为心理机制就会进化。

    进一步就是利他行为实质上是利己行为,因为最终双方都会得到收益。

    例如一只吸血蝠饱食后,多余的血液在消化时产生的边际效益远低于同量血液对于一只饥饿吸血蝠产生的效益(救命效益及维持继续外出捕食能力效益),所以这时饱食者反哺多余血液给饥饿者,对于饱食者所损失的利益和饥饿者得到的效益相比,同量血液的效益增加了。

    日后某一天,捕食情况发生变化时,当初饥饿者成为饱食者,角色互换,当初的饥饿者同样救了当初饱食者的命,所以群体中利他行为(注意利他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帮助行为)本质上是,资源多余的一方暂时将多余资源以给予的形式暂存给急需资源的一方,在日后情况发生变化,再从对方取回的一种行为。

    这种理论得到证实,因为研究发现,吸血蝠能很好的分辨当初给自己反哺血液的个体,双方能就一次帮助行为形成长期的互助关系。

    研究发现,当一只陌生吸血蝠向另一只陌生饱食者乞求反哺时,成功率相当低,除非是饱食者的同盟(已经形成的互助关系)全部都饱食时,才有可能成功。

    人类也是一样,例如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当某一天,一个猎人运气很好,打到的肉食很多无法一次吃完,这时多余的肉就有腐烂变质的风险,但如果将多余的肉分食其他猎人,那么在以后如果自己没有打到食物,以前得到他帮助的猎人会将自己多余的肉食分给他。

    从长期看,大家都得到了收益,同样平滑了风险,稳定了收益,这对自己生存和繁殖是相当有益的行为,所以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利己的,当你得到其他个体帮助后,不再进行回馈行为,那么以后,这个个体将不会再向你提供任何帮助,因为他无法从你这得到应有的收益。

    利己还有一点可以证实,那就是等量的资源,在付出时(自己多余)对自己的效益小于在得到时(自己急需)对自己的效益,所以进化支持了这种利他行为。

    同理,人类社会中各种分工协作(合作)也是基于这种利他本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