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六十四夜 智力的社会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马基雅维利式智力。

    在认知科学和进化心理学,马基雅维利智能(也被称为政治智慧或社会智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参与政治与社会团体的能力。

    灵长类动物专家尼古拉斯·K.·汉弗莱在1976年提出的假设,即较高的灵长类动物的智力逐步发展使它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生活的危险。

    Frans de Waal的 “书”黑猩猩的政治“(1982年)首次引进这一概念,这本书描述了一种行为,被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不论是否会伤害他人,人们总是倾向使自己有利。

    德瓦尔认为动物的关系在社会群体中潜在的性伙伴,竞争对手,盟友和敌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的定位和互动需要高智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个体利用他人达成个人目标的一种行为倾向。

    该术语包含两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是指任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根据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成功操控他人行为的个体,这种不断进化以适应社会互动的能力是不考虑互动是合作性的还是剥削性的;

    第二层涵义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剥削性行为,其涵义源自管理和领导力的“黑暗面”。

    Christie和Geis(1970)通过早期的政治研究和权利的历史观点,特别是那些在《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中得到支持的观点,阐释了马基雅维利主义领导者的主要特征:

    第一,缺乏人际关系中的情感;

    第二,缺乏对传统道德的关注,对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观点;

    第三,对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观点;

    第四,关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长期目标。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

    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

    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

    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

    马基雅维利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或“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

    马基雅维利还指出: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

    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

    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

    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

    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随时操纵他,并且动用杀伐大权。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当绝对地控制武器精良和素质优秀的军队,“任何人只要有他自己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就会发现无论时势如何骤转,他自己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

    还有,君主为了保持权力的自主性,绝不可相信任何人;不可对别人吐露真心,不可指望别人对你诚实,更不可把命运系于别人身上。

    君主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所以,应当怀疑一切人,组织耳目对之暗中监视,网罗党羽排除异己,设置职权相互牵制。

    总之,为保住君主的地位,采取一切手段都是允许的。

    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在二十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

    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能力构成。

    道德感的进化。

    人类心理进化过程中,道德观念也一起进化,与心理进化一样,道德进化是完全潜意识的,不需要推理。

    例如,实验表明在没有任何一方受到伤害,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后果的**事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十分不好的事情,但因为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后果(双向绝育,双方自愿且感觉良好,没有任何第三方知道这件事,就只发生这一次),他们又说不出为什么不好。

    研究发现,道德进化也是为我们生存繁殖服务的,我们厌恶**,因为近亲繁殖会让种群退化,产生大量遗传病,不利于基因传播生存。

    我们讨厌吃自己死去的狗,因为这种行为会让其他人认为我们忘恩负义,不值得信任和依赖,这会让我们损失许多利他收益和繁殖收益,不利于基因生存和繁殖。

    我们希望公平公正,对坏人受到惩罚大快人心,却不希望这个家伙受到宽恕,是因为我们不希望存在这种欺骗、损害他人利益的个体存在,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不是自己,作为潜在群体关系者,公平公正是所有个体都能接受的交易条件,是个体关系进化的稳定器。

    道德感相应的情绪表达有很多,羞愧、窘迫等。

    当个体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并且被其他个体知晓,羞愧和窘迫就会产生,个体表现出退缩和隐藏,减少自己社会参与度,当个体出现这些心理表现时,群体中对他的责备和惩罚就会降到最低。

    这也是为什么女人一哭,男人就不知道怎么办的原因之一(男性还想与之保持长久利益关系的前提下)。

    道德情绪还有很多,愤怒、轻蔑、感激等。

    这些道德情绪进一步反映为行为,用以声明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态度,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是基因的本质决定的(自私性)。

    例如,尊重行为,个体放弃自己的私人愿望(这是被迫行为,因为如果他不放弃那他失去的可能更多,群体中其他个体将会视他为异己,排斥将使他在这个群体中不再有地位和收益,除非他的能力和势力能压倒性的取代权威)对权威服从的行为,个体表现出这种行为,他的亲社会性也就表明了(服从,同一,不特殊)。

    从社会性动物来看,群体中不允许有不同存在,除非他想再成立一个新的群体(如果原来的群体已经不稳定,这种情况可能发生,群体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不再讨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