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七十六夜 感知的本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感知(认知)与感觉的关系。

    感知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即使大脑会欺骗以虚幻感觉来感知,例如幻痛,都是要以感觉为前提,但感知的产生会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环境而不同,这也是人类为什么进化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感知(认知)会产生不同的选择和行为,而不同的选择和行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与环境相互作用,那些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结果最终保留下来,随着环境不断变化,这种认知多向性机制依然产生着作用。

    例如,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虽然与祖先不同,通过近百年发展,人工智能成了我们认知的焦点。

    就在前不久,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已经研制出能自主跳跃,翻跟头的机器人,只是受限于动力不可长时间持续,否则我们的生活将会产生重大变革,而在2013年,笨拙的机器狗才刚实验成功,人类的科技以非常快的加速度发展着,以这样的速度推算,再过十年我们人类生存将会经历类似超越瓶颈般的质变。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是如此多样,讨论是如此激烈,有的个体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助手,帮助人类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有的个体却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将成为人类的敌人,终结人类的杀手,有的个体则认为,如果人类能控制好人工智能,那么人类生存不会有什么危险。

    但人类如何控制好人工智能?

    在进入新时代的人类而言,认知差异是我们进化最重要的机制,我们现在已经不太依靠远古祖先的某些生存机制,因为我们当前的生存环境和保障水平从概率上看已经不再需要它们。

    例如,我们现在还存在的脂肪和糖的依赖机制,对许多人而言这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肥胖症、糖尿病等都是近百年人类才普遍出现的病症,例如由于大量的体力劳动和必要的行动都可以机器替代,我们出门可以开车骑车、上楼坐电梯、家中的劳动有洗衣机、自动清扫机、洗碗机等,工作中有各类机器解放我们的体力,从进化角度看,骨骼肌不再需要那么发达就能很好的适应我们现在的生存和繁殖。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我们完全脱离外在的体力劳动,肌肉将进一步弱化,近百年的时间还不至让我们看到明显的区别(前面已经说过,进化过程相当缓慢,我们目前的机制都是经过上百万年进化的结果)。

    但新一代的年青人与他们长辈相比,普遍身单力薄已经是可见的事实,同样,我们现代的人与祖先相比,肌肉量也是减少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稳定器,人类将变成头脑发达,四肢弱小的生命体,这并不是好现象,因为我们依赖外在的东西越多,环境可适性就越差,我们可选择的生存方式就越少。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感知(认知)就是自上而下,是以个体的生理、心理、经验、意识、情绪、环境等共同决定的。

    例如,当你饥饿的时候,你往往会注意可以食用的食物,特别是立即就能吃的东西,而对其他东西视而不见,而当你刚吃完饱饭时,再给你同样的情景看到这些食物时,你可能更关注的是盛放它们的漂亮盘子。

    这也证明了人类的感知是多么复杂和不确定,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可能会改变自己原来的感知(认知),个体认知如此复杂多变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进化决定的。

    感觉是自下而上,我们听见声音,看见花朵,闻到香味等,触发的都是外在环境给我们刺激的结果,这是我们与环境交互的途径,大多数情况下,感觉是客观和真实的,是感知的基础。

    知觉恒常性。

    个体通过长期与环境交互,形成了自己认知环境的经验和记忆,对于他平时经常接触的事物,即使你只是通过语言描述,他都能在大脑中准确形象的构建出事物的具体形象。

    你在侧面看到桌子上的一本书,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书,你的大脑会认为这是个四边形物体,不会产生阅读、知识、翻页等认知。

    同样,赛车手看到一辆轿车,他的大脑里已经开始认知这辆车的操控性、稳定性、速度、安全性等,而对于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他的大脑里只有车辆行驶的样子或人坐在车里的样子。

    恒常性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我们在中午看到白色阳光下的花朵颜色和我们在夕阳桔红光下看到的大脑认为是一样的,实际上花朵反射的光是不同的,但大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处理。

    我们老远看到一个人向我们走来,虽然这时他在我们眼里只是一个和蚂蚁一样的小点,但大脑对这一视觉感知进行了处理,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个和我们自身差不多大小的人。

    错觉。

    大脑认知与实际不相符。

    人类存在大量错觉,这些错觉产生的原因不相同,有的是身体为了进化而产生的缺陷,例如眼睛的盲点造成我们大脑必须填补背景的错觉。

    有的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于生存的机制,但却不能保证正确,例如我们会对突然增大的声音产生警觉,并且与声音突然变小相同振幅相比,大脑会明显感知声音增大要比减小大的多。

    那是因为突然增大表明有东西快速靠近我们,如果我们不提前做准备可能产生生命危险,这充分证明了这种错觉实际上是有利于我们生存和繁殖的。

    当我们听到狮子的吼叫时(我们并不确定叫声的来源及环境安全),我们会觉得害怕,即使这叫声只是其他人从音响中播放出来的,为了生存和安全,我们宁可错误,也不会冒生命危险。

    有的是环境条件模糊,信息不确定造成认知错觉,实际上这不能算是错觉,只能算选择性感知,例如,当可确定的条件不足时,我们大脑会根据需要进行填补。

    例如线条立方体,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线条哪些更靠近我们,哪些是后面,这时大脑会根据恒常性认知一个空间形状对这个立方体进行定位,当被提示后面的线条可能是前面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会产生变化,产生了新的可能。

    这种由于环境不确定,信息不明确造成的认知错觉严格讲只能算选择性认知。

    除了前面说过的横竖不一样长(同样长度,横条比竖条看着要短,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安全,站在山崖上往下看,同样的高度往往会觉得更高,这种错觉保证我们注意坠下危险,是进化机制决定的)。

    横条显瘦(这已经被大量试验证实),黑色显瘦,是最浅显的例子。

    同样体积大小的正方体,白色比黑色看着更大,白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

    有光渗作用和视觉的生理特点而产生的错觉叫光渗错觉,那么光渗错觉为什么会进化?

    光渗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

    由于“球面像差”物理原理,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如通电发亮的电灯钨丝比通电前的钨丝似乎要粗得多,生理物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光渗”现象。

    两个圆点同样面积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圆点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要小1/5。

    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一个凹陷似的,这也是光渗作用而引起的视觉现象。

    宽度相同的印花黑白条纹布,感觉上白条子总比黑条子宽;同样大小的黑白方格子布,白方格子要比黑方格略大一些,这种进化是因为在黑夜,食肉动物的眼睛会发出相对黑夜明亮的反光,我们眼睛对这种在黑色背景中出现的明亮夸张反应,根本是为了我们生存,进化保留到现在。

    我们排外实质上也是错觉的一种表现,因为对于陌生人,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辨识他对我们态度好坏,而我们自己的生存是最高准则,那我们会怎么做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排除他,断绝他损害我们的机会,虽然这样做并不正确,现实中存在大量的排外行为(有的虽然没有表现但意识中是排外的)。

    这是正常现象,是我们进化机制决定的,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会接受陌生人呢?

    这也是与我们生存和繁殖决定的,当这个人可能对我们造成的危险小于他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时,我们就会接受他。

    例如,这个人是部落或国家首富,这个人是统领,这个人为我们带来新的技术或资源等。错觉有时也是提醒我们进行二次验证的机制,以防止发生更大的错误。

    错觉是先天遗传机制造成的还是后天生活学习造成的?

    有的错觉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例如等长的箭头和反箭头,小孩看后是一样长的,但对于从事木匠等长期角和线段工作的人来看,反箭头要长一些。

    而有的错觉是进化机制决定的,例如,横线比竖线生短,光渗错觉等。

    错觉本质是大脑的认知与实际产生偏差,大脑认为是对的,对于简单情景,这种认知往往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虽然错误但对我们生存意义重大,从生存角度看这些错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会进化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