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八十六夜 情绪(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情绪智能。

    研究举例,对一群4岁孩子测试,发给他们一粒糖,要求他们在实验人员出去后不要吃掉,如果他们能坚持不吃掉糖的话,实验人员回来会再给他们一粒糖。

    在20分钟内,这些孩子完全自控,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干扰他们,结果是一部分孩子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在20分钟内没有吃糖(尽管他们采取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闭眼不看,有的假装睡觉,有的玩自己的手指,有的唱歌),而另一部分孩子在20分钟内陆续吃掉了糖,这些孩子有的是实验人员刚一出门就吃掉了糖,有的是坚持到最后几分钟才吃掉了糖。

    研究一直持续到他们青年时期,那些小时候能控制自己的孩子比那些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孩子普遍更优秀,他们思考、行为更加理性,能独立处理复杂问题,抵制诱惑和压力。

    相反,吃掉糖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自制力弱,易被挫折激怒,对待困难和复杂问题没有持久耐心,这也是他们普遍不爱学习的原因之一。

    但是和前面对智能分析一样,情绪智能高的孩子不能保证他们以后能取得成功,这只是成功众多因素之一,好比复杂的轨道计算式,情绪智能只是其中一个变量。

    和智能性质一样,情绪智能受到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也就是说,个体好的情绪控制,在后天环境充分培养的同等条件下,遗传作用才能比较,没有好的培养,遗传作用并不明显。

    过度控制情绪有害,从进化机制看,适当情绪有利于生存繁殖,过度压制会使自己封闭,让他人无法了解自己真实想法和需求,还是那句话,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控制情绪,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流露情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分析再次证实认知要全概率(整体),不要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什么努力的人更容易成功?

    无论哪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个体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比其他个体更加努力。

    群体在各个领域获得资源和取得成功从整体上看正态分布,处在中间的是该领域最舒适区域(单位时间内获得资源能满足大部分生存繁殖需求,有较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还有小部分分列两头,一边是成功者,在该领域他们单位时间内获得资源(成功是一种光环资源,能给个体带来多种增益)远大于其他个体,但是这种优势必须要不断付出大量努力和精力才能保持,艰苦和血汗远比其他个体多,这一群体生存并不舒适。

    另一边是寄居者,他们单位时间获得的资源仅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一群体没有成功的热情,过一天算一天,他们没有为更好生活而奋斗的人生观,这一群体将大量时间用于睡觉、偷懒,只用不得不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基本生存资源,从长期生存繁殖看,这一群体生活并不舒适,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他们风险最大。

    无论哪个群体,只要样本数量足够,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这种规律并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突然努力而改变,因为从进化角度看,为了生存繁殖,人类总是趋向生活在舒适的区域中,那些努力成功和寄居的人实质都是变异的个体,他们要么是外在环境逼迫,要么是自身认知独特。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推进,他们所在区域也是动态变化的,有的个体因为突发的变化而从舒适区进到了成功区,有的则由成功区回到了舒适区,更有极少的个体从最被群体看不起的寄居区连续跃进到成功区,但这些都不影响整个群体的分布规律。

    日本社会群体就算整体都很努力勤奋,他们群体还是遵循正态分布,他们舒适区的个体放在印度尼西亚或者英国,可能就是成功者了,但这种跨群体的比较没有意义,就好比跨群体比较个体智能一样。

    本质的来了,为什么从群体看,日本整体努力程度要高于热带国家的群体?

    从智能分析我们知道,当从群体研究的时候,遗传作用就可以忽略了,群体生存的环境是他们存在差异的原因,就算你遗传再懒惰,当社会寄居区中位数很高的时候,你也不得不变得更努力。

    你遗传再努力,当群体成功区中位数较低时,你只用付出中国、日本这些国家成功中位数的一半就能处在印尼的翘楚。

    当你在一个环境中已经是领军人物,获取的资源在这个领域已经上限时,你很难通过更努力实现更高发展,因为整个群体的天花板上限在这个领域无法有更大的参数计量你的收益,资源是有限的。

    环境的作用如此强大,我们可以推测,当人类生存环境有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时,人类群体间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先进入宇宙空间发展的群体,将获得其他群体无法得到的海量资源,打破群体资源上限,这时他们如果发动战争,那就不是一个科技资源水平层级的较量了,这时群体数量不再对结果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群体(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体。

    如果你在你生存的群体中还没有成为领军人物,你还需要更加努力,如果你已经成为了翘楚,那么你应该认知人类更多资源的群体及未来可能获得更多资源的群体并进入发展。

    情绪探查。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总是回避你的目光并且坐立不安,那么你一定认为他心里有鬼,但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准确探查他人真实意图和想法的能力,骗子经常利用这点故意给他人留下明显的情绪表达,以达到欺骗目的。

    例如情感欺骗高手,总是向他的目标表达极度喜爱之情,时刻流露关爱、高兴情绪,一旦目标到手达到目的,他们便会一夜消失永不再见。

    这是因为在大部分生活环境中,能将欺骗情绪控制到真假难辨只占很少部分,大部分人在欺骗我们时总会无意中透露出相违背的情绪碎片。

    从进化来看,我们能识别大部分欺骗我们的个体就足够了(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情况是他们的真实意图表达在我们看来更象欺骗,幸好这些人也只占少部分,所有概率可能符合正态分布)。

    但人类群体中的欺骗行为也在进化,欺骗是个体获得生存繁殖资源最高效的手段,除非存在其它策略能有效识别它,这种欺骗,反欺骗相互争斗进化,直到现在人类依然处在这种状态。

    如何识别他人是欺骗?

    让欺骗者欺骗行为的成本高于收益,就能知道真相,欺骗的目的是低成本得到资源,当我们无法判别他的情绪表达是否是真实意图时,我们让他不要很快得到资源,他必须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来得到资源,时间对于个体也是有限的资源,或是我们要他抵押资源,至少与他可能获得资源相当,只要时间足够长,真相都会大白天下。

    如果环境不允许我们等足够长的时间呢?

    那么我们只能采用大概率准确的策略来识别欺骗行为,需要注意的是与时间策略相比,这种策略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

    为了保证欺骗不被识破,欺骗行为必须耗费欺骗者的资源,一般的欺骗行为都有大量的与事实不一致的矛盾,除非是高手,欺骗者在思考、组织、表达、预测、纠偏等方面不可能全部做到不让受骗者探查。

    也就是说,与欺骗高手一样,识骗高手也是骗子头痛的个体。

    通过培训,大部分个体都能提高识骗水平。

    例如,在一个完整的欺骗行为中,骗子在许多环节中会有疏漏,例如当一个推销员当面给你推荐一辆二手车时(实际上这辆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他必定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专注避免可能的破绽)这时瞳孔放大,眼神与情绪表达不一致,说话缓慢,停顿过多,在组织语言过程中大脑还要控制其他情绪表达不被识破。

    这时如果受骗者能加入干扰,往往会让欺骗者大脑过载(与真实情绪表达相比,真话者在被干扰时反应远快于欺骗者),无法回应,比如给他递水杯他视而不见。

    掩饰真相也是一样,一般的欺骗者为了掩饰真相也要消耗他的认知资源(大脑要将真实的情绪表达转换成虚假的表达,以让别人无法察觉,转换过程中,大脑要调用对应认知常识)。

    和前面分析的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大脑控制所有可能遗漏的情绪表达,高速运转,总会有疏忽和遗漏的部分,比如夸张的动作、频繁的重复行为,突然与前期不一致的情绪表达等(叹气、摸下巴、眨眼、变坐姿)。

    细心的识骗者会探查这些矛盾(需要注意的是,欺骗高手往往利用这点做出反识别诱饵,也就是说即使识骗高手也无法保证百分百正确)。

    身体语言比面部表情更能探查真相,大部分行骗者都能较好的控制表情,但对身体情绪则控制的不好,另外,一些情绪表达只有真正的生理唤起才能实现,假装往往会被识破,例如,当看到喜欢的人盯着自己看的时候,他会有生理反应的情绪表达,面颈泛红、心跳加快、瞳孔放大、避免不良行为等。

    测谎仪。

    测谎仪(多项波动描记器)的原理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人们说谎时会显露出唤起生理信号,测谎仪可探测被试的情绪唤起状况,它并不会对被试者行为(是否说话)做出判断,但会记录在测试阶段被试的生理反应,例如心律、呼吸速率、排汗、血压、声纹等。

    这项技术所以能被应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从全概率看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例如,当被试应用测谎仪时,他就知道自己是被怀疑的对象,所以在问及关键问题的时候(环境的压力变化),无论是否有罪被试都会紧张,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性的个体。

    同样,还有一部分个体经过严格的心理反馈训练,通过自身心理调节和事前的药物控制,完全可以在测试过程中保证各项指标正常范围,所以测谎仪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成熟的识骗者应该能从整体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来相互佐证,增加结论的准确率。

    那么作为辅助手段,测谎仪如何能更有效的使用呢?

    通过大量实验证实,测试前加强被试对测谎仪准确性认知,例如猜牌游戏,其次,将关键问题混杂在一般问题中,不间断的快速询问,要求被试不要停顿回答,并且将前面已经回答过的关键问题在后面换种语式再次提问等,但即使这样,也无法达到结论完全正确,所以,美国国会决定,在司法审理和政府行政的过程中,测谎仪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合法的,半数的州在法庭上不采集测试证据。

    脑扫描测谎。

    目前,科学技术已经能通过脑扫描探查被试脑波反应,这种技术绕过焦虑反应回路,通过直接探测被试的神经活动,从而更接近被试的真实想法,但研究证实,谎言并不完全独立于真相,也就是说,有些碎片谎言的脑波与真相脑波很难区别,所以这种方法也不能百分百做到证实欺骗者。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