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九十一夜 地球脉络-熵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为何我们最多只能活到120岁,而不是1 000岁或100万岁?为何我们会死亡?是什么限制了人类的寿命?人们能否通过组成自身肌体的细胞和复杂分子计算出自己的寿命?它们能否被改变?寿命是否可以延长?

    为何身体成分与我们几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两三年时间,而大象却能活到75岁?尽管存在这样的差异,但是为何包括大象、老鼠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一生中的心跳次数几乎相同,都达到了大约15亿次?

    从细胞、鲸类到森林,为何生物体和生态系统都以一种普遍、系统性和可预测的方式与规模大小存在比例关系?看上去能够控制它们从生到死的大部分心理和生理历史的神奇数字“4”源自哪里?

    为何我们会停止生长?为何我们每天必须睡8个小时?为何我们长肿瘤比老鼠少得多,而鲸类几乎不长肿瘤?为何几乎所有公司都只能生存数年时间,而城市却能不断增长,且能够避开即便是最强大、看上去最完美的公司也无法逃避的命运?我们能否预测各家公司的大致生存周期?

    我们能否发展出一门城市和公司科学,通过一种可量化、可预测的概念性框架了解它们的活力、增长和进化?城市规模大小有限制吗?是否存在最优规模?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模有限制吗?是否会出现巨型昆虫或巨型城市?为何生活节奏持续加速?为何创新速度必须持续加速才能维持社会经济生活?

    我们如何确保人类设计的仅有1万年进化历史的系统能够继续与已经进化了数十亿年的自然生物世界共存?我们能否维持一个受思想和财富创造所驱动、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新的社会?地球是否注定会变成一个充斥着贫民窟、冲突和破坏的星球?

    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杀死一座城市极其困难!而杀死动物或公司却相对容易,几乎所有动物和公司最后都会死亡,即便是那些最强大、看上去无懈可击的也是如此。尽管在过去200年间,人类的平均寿命持续增长,但人类的最长寿命一直没有改变。没有任何人的寿命超过123岁,也很少有公司能够存活这么长的时间——大多数公司在经营10年之后便消失了。

    那么,为什么几乎所有城市都能维持下去,而大多数公司和生物体却会死亡呢?

    在20岁、30岁、40岁,直至50岁之前,我都没有太过关心自己的死亡,无意识地相信“年轻人”中颇为常见的神话,即我是不朽的。然而,我的家族中有许多寿命不长的男性。因此,在50多岁的某个阶段,我将不可避免地意识到自己或许会在5~10年内死亡,那么我明智的做法就是开始思考这意味着什么。

    美国有一半上市公司在进入市场之后的10年内就消失了。尽管有一小部分存活的时间相当长,但几乎所有公司最终都将步蒙哥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环球航空公司(TWA)、斯蒂庞克公司(Studebaker)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后尘。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能否研究出一套严肃的机制性的理论,用于理解我们自身的死亡和公司的倒闭?

    我们能否定量理解衰老的过程和公司倒闭的过程,并由此“预测”人类和公司大致的寿命?城市又是如何成功地绕过这一似乎不可避免的命运的呢?

    解答这些问题很自然地会让人们发问:生命的其他所有规模从何而来?

    例如,我们为什么一晚上睡大约8个小时,而老鼠要睡15个小时,大象只睡4个小时?为什么最高的树只有数百英尺高,而非1英里高?为什么规模最大的公司会在资产总值达到5 000亿美元时停止增长?为什么人体每个细胞中都有大约500个线粒体?

    若要回答此类问题,并从可量化和机制的角度理解衰老、死亡等过程,无论是人类、大象、城市还是公司,我们都必须首先正视每一个系统是如何生长、如何存活的。

    在生物学中,这些系统都是由新陈代谢过程控制和维持的。这在数量上是通过代谢率体现的,即维持一个生物体存活一秒所需的能量总量。

    对我们人类而言,每天需要大约2 000卡路里的食物热量,令人吃惊的是,这仅相当于90瓦特的代谢率,与一只标准的白炽灯灯泡的电功率相当。

    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社会动物,我们只需要相当于一只白炽灯灯泡能量的食物便可以存活。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住房、暖气、灯光、汽车、道路、飞机、计算机等。

    因此,支持一个普通人在美国生活所需的代谢率便增至令人惊讶的1.1万瓦特。

    这一社会代谢率相当于大约12头大象的需求总量。

    此外,在从生物向社会动物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总人口也从几百万增至70多亿,能源和资源危机日益迫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天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离开能够转化为某些“有用的东西”的能源和资源的持续供应都无法继续运转。

    用生物学概念来说,我会把所有这些能量转化的过程称作新陈代谢。根据这些系统的先进程度,这些有用能量的产出被分配于体力劳动及维护、生长和繁殖之中。

    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我们新陈代谢能量的一大部分被用于组建社区和机构,如城市、村庄、公司和集体,用于制造一大批人工制品,并创造出一连串的观念,从飞机、手机、大教堂到交响乐、数学、文学等。

    然而,人们通常意识不到的是,离开能量和资源的持续供应,我们不仅不会生产出以上任何事物,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也不会有观点、创新、增长、进化。

    能量是最重要的,它是所有事物的基础,无论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还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它在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将会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另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

    这似乎不证自明,但令人惊讶的是,普适的能量概念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概念思维中扮演着何等弱小的角色。

    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总要付出代价,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因为能量是所有事物变化和运行的基础,任何体系的运行都会产生某种结果。

    的确,有一条基本自然法则不可违背,它被称作“热力学第二定

    律”,即每当能量转化为有用的形式时,同时也会产生“无用”的能量作为副产品:一些我们“不期待的后果”总是以难以获取的无序热能或不可用的物质形式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世上不存在永动机。

    你必须吃东西才能生存,维持并服务你的思想和身体高度组织性的功能,但在你吃完之后,你早晚都会去厕所。这就是个人熵产生的物理表现。

    185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了熵的概念,即所有事物通过能量和资源的交替变化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基本的、普遍的性质。

    每当能量被利用或转化以制造或维持一个封闭系统的秩序时,某种程度的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熵趋于增大。

    顺便提一下,“熵”一词是“变化”或“进化”的希腊语翻译。为了避免你认为这一定律可能存在漏洞,我们援引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它是宇宙中唯一一个永不被推翻的物理理论。”他也把自己的相对论纳入该理论中。

    如同死亡、税收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热力学第二定律悬挂在我们所有人头顶上及我们周边所有事物之上。

    耗散力(类似于通过摩擦产生的无序热量)一直在持续且不可避免地做着功,这使得所有系统都将退化。

    设计最为精巧的机器、最具创新组织力的公司、进化得最完美的生物都无法逃脱这一最为严酷的死神。维持一个进化中系统的秩序与结构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和使用能源,而其副产品则是无序。

    这就是为了存活我们必须持续进食以应对熵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破坏力的原因。

    熵能杀人。

    最终,我们都将屈服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和衰竭。

    无论生物体、公司还是社会,如何为增长、创新、维护和修复持续提供更多的能量以对抗熵,都成了任何有关衰老、死亡、系统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等严肃主题的讨论基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