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139夜 食道、胃、小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鼓鼓囊囊”的食道

    看看食道的路线图,你不觉得这家伙也太没方向感了吗?明明最直接的路径是径直插进胃的顶端,可它非要绕到胃的右侧从那儿接上。

    非也!人家这么做可是为了曲线救国。这个食道和胃的连接处被外科大夫称为贲门。

    尽管绕了一点弯路,但这完全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走路迈每一步时都会自动绷紧腹部肌肉,这时腹部的压力差不多是平时的两倍。当我们大笑或者咳嗽时,腹部的压力甚至会增加到四倍。这个压力会由下往上传给胃。

    假设食道正正地接在胃上方,那就出大事了,饭后百步走,每一步都会把刚才吃下去的给挤上来。多亏了贲门的侧面设计和胃囊巧妙的倾斜角度,自腹部上来的压力得以被分散掉很多,最后落在食管上的压力只有很小一部分。

    所以你大可放心,即使你笑得再放肆,也最多就是笑出个屁来,笑到吐还闻所未闻。

    贲门的侧面设计虽然好处多多,但也有一个副作用——胃气泡。在所有X光片里你都能看到胃的上方有个小气泡,那就是它啦。

    气体的密度小,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会飘到胃的顶部,而这里离侧面的出口(贲门)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打嗝前会下意识地张嘴“喝下”一口气,因为吸气时吞咽的动作可以让食道的接口处接近气泡,只要一有机会,气泡就可以顺着食道“嗝”的一声奔向自由啦。

    如果是躺着打嗝的话,向左侧躺打嗝会容易很多。要是你习惯向右侧躺,那胃胀气的时候麻烦你放弃这个习惯,换个方向睡会让你舒服很多。

    了解了食道的功能和构造后,是不是觉得它鼓鼓囊囊的外形顺眼多了?

    让我们再走近看一下,食道整体上是被几根肌肉纤维螺旋式包裹住的,这也是它能一鼓一鼓、波浪式蠕动的原因。

    如果把食道纵向拉伸,它不会被撕裂,而是会像电话线圈那样螺旋式伸展开。食道紧贴脊椎的腹侧,当你挺身仰头的时候,食道也会被纵向拉长,这时候食道变窄,上下闭合得更紧。

    所以,饱餐一顿后,挺起背坐直可以更有效地预防胃酸倒流。

    胃的位置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它差不多始于左边**的下方,终止于右肋弓的下方。如果你的胃痛低于这个倾斜的区域,那应该就不是胃痛了,很可能是肠子痛。胃的上方是心脏和肺,所以吃得太饱后,深呼吸这个动作的难度系数会一下加大很多。

    胃一侧短一侧长,整体看是个弯曲倾斜的囊状,这一奇特形状使胃的内里产生很多皱褶。

    虽然,在消化器官里胃的颜值低了些,驼背弯腰还满脸皱纹,但是人家丑有丑的道理。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喝下的液体流出食道后可以顺着胃右边较短的一侧直接抵达小肠的入口,固体的食物吞下后则会被扔给胃较长的一侧。胃就是通过这样的分工来有效工作的,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走一边,需要进一步消化分解的走另一边。

    所以胃可不是随随便便长歪的,它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同时容纳两位消化专家,一位擅长对付液体,另一位更精通于对付固体。两位专家合二为一就成了我们的胃。

    蜿蜒曲折的小肠

    在我们的肚子里躺着一条3~6米长的小肠,它松垮垮地一圈圈盘绕着。

    我们跳蹦床的时候,它也跟着一起蹦;我们坐飞机,飞机起飞的时候,它也会被惯性推向座位靠背的方向;我们跳舞的时候,它也跟着欢快地舞动;我们肚子疼得皱在一起的时候,它也会一样皱起它的肌肉。

    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自己的小肠。即使是做肠镜的时候,医生往往看到的也只有大肠。

    除了肠镜外,吞下一种微型摄像机也可以检查整个消化道,你要是哪天有机会做这种检查的话,一定要仔细看看自己的小肠。

    如果你想象中的小肠是一个软软的、黑乎乎的通道,那现实中的它一定会惊艳到你。

    从摄像机镜头里看到的小肠,湿漉漉的、软绵绵的,周身闪着粉色的光芒。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整个肠子只有最后一米才和粪便有些关系,在这之前的肠道里面是非常干净的(而且也没有臭味)。它们食欲满满、勤勤恳恳地处理着我们吞下去的所有东西。

    与其他器官相比,猛一看小肠好像建造得不那么严谨。心脏拥有4个心室,肝脏有左叶和右叶,静脉有静脉瓣膜,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而小肠就这么毫无方向感地盘着。

    但是如果你把小肠放在显微镜下,你一定会被它迷倒,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美丽源于细节吧。

    为了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肠子里面可是折了又折。

    首先是肉眼可见的皱褶,这些皱褶创造的消化表面积相当于把小肠延长到了18米。是不是很赞?

    先别急,对小肠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来说,这才只是个开始。在小肠的表面,仅1平方毫米这样小小的面积上就长着30根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几乎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它差不多在我们肉眼分辨率的临界值上,我们的肉眼刚好还能辨别出它们的大体结构。

    在显微镜下,这些小绒毛连在一起就像细胞构成的波浪,和细腻的天鹅绒看起来很相似。在更高倍数的显微镜下还能看见,这其中的每个细胞上又布满了一撮撮细小的突起,就像是在绒毛上又长了绒毛(微绒毛)。

    而这些微绒毛上又布满了长得像鹿角的细胞被,由于这层结构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分子,也被叫作多糖包被。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皱褶、绒毛和绒毛上的绒毛全部展开抻平,那整个小肠差不多能摊到200平方米呢!

    如果把小肠壁的表面积全部加起来,差不多是我们体表皮肤的100倍。需要用这么大的面积来消化吃掉的东西,比如一碗饭或者一个苹果,听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其实这牵涉到了消化系统的根本原则:最大化自己人,最小化外来者,直到它们小得可以被吸收并转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为止。

    这个过程始于口腔。

    苹果咬下去脆脆的声音之所以听着就觉得美味多汁,是因为这时千百万个苹果细胞被我们牙齿像戳气球那样碾碎,释放出果汁。

    苹果越是新鲜,它里面保存完整的细胞就越多,咬起来也就越发脆。所以听见清脆的声音,我们就会自动联想到汁水迸射的画面和新鲜甘甜的味道。

    水果我们喜欢吃清脆新鲜的,高蛋白食物我们则偏好那些热气腾腾的。

    牛排要烤着吃,鸡蛋要炒了吃,豆腐要煎一下才好——谁也不喜欢把生肉、生蛋、冷豆腐往嘴里搁。这些都是出自我们的本能。

    不管生鸡蛋是进了胃里还是进了炒锅,结果都一样:蛋白会变成白色,蛋黄会变成粉黄色,两者都会凝结。

    如果消化得够久、我们又吐得够久,生鸡蛋吞进去再吐出来根本就是一盘炒鸡蛋。因为蛋白质不管是遇热(炒锅里的高温)还是遇酸(胃里的胃酸),反应都一样——解体(生物化学里叫作变性)。

    解体后,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也发生变化,比如之前还可以溶在透明的蛋清里,而现在则凝成了白色的块状物。

    我们的肠胃更喜欢变性后的蛋白质,因为这样方便进一步加工、吸收。所以烹饪相当于外包了第一步原本应由胃来完成的“解体”工作,这样本来需要消耗体内能量来完成的事,在体外便可以完成。

    食物在经过了口腔和胃的两道碾磨加工后,现在就剩下在小肠里做最后一步的分解啦。

    在小肠的最前端,肠壁上有一个小孔,这是十二指肠**。你还记得之前讲过的口腔内唾液分泌点吗?

    这个十二指肠**跟它差不多,但是要大一些。只要我们一进食,肝脏和胰腺就会分泌出消化液输往此处。消化液从**喷进小肠,混在食糜里。

    它的成分在超市里卖的洗涤剂里也能找到:消化酶和溶脂剂。洗涤剂能有效清洁衣物,是因为它可以将黏在衣服上的各种油脂、含蛋白质或糖类的污渍溶解“消化掉”,然后和冲洗完的脏水一并排走。

    小肠的工作原理非常类似,只不过任务更加艰巨。大块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这里被分解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然后通过小肠壁被送入血液。

    这时候苹果块已经不再是苹果块了,而是含有亿万个养料分子的营养液。

    为了一个都不落地迅速吸收完所有这些养料,肠道里自然需要很大的表面积,所以200平方米的消化面积一点都不嫌多。何况这里面还包含了些备用面积,这样万一不幸肠炎或者肠流感,吸收功能还不至于全线瘫痪。

    每根小肠绒毛里都包含了一根很小的毛细血管,用来负责运送吸收了的营养分子。所有的毛细血管会汇总起来,把吸收的养分输往肝脏接受质量审核。

    一旦发现有毒有害物质,肝脏会把它就地消灭,防止它混迹在大部队中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如果吃得太多,肝脏还能帮我们把过剩的养分储存下来,这里是人体的第一个能量仓库。

    离开肝脏后,养分满满的血液会直奔心脏,心脏再马力十足地把它泵向全身上下的细胞。拿一个糖分子来说,它可能被运送到任何一个需要它的细胞里,比如右**的皮肤细胞,在那里它被吸收,与氧气燃烧,产生能量用以维持细胞的活力。

    在产生能量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其他副产物:热量及少量的水分。我们的身体里,每时每刻无数的细胞里都在发生着这样的能量反应,正是它们的副产物让我们的体温恒定在36~37摄氏度之间。

    能量代谢的原理其实极为简单:一只苹果从种子到成熟,大自然在里面注入了能量。

    我们人类吃下苹果,把它变小直至分解为分子,这个过程中苹果里储存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帮助我们生存。所有由肠管衍生而来的器官都是为了创造养分、提供燃料给我们的细胞。

    除了刚才说的胃、小肠,我们的肺也一样——“吸气”对它而言就意味着“吸取气态的营养”。

    事实上,我们的体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通过呼吸吸收的原子,而并非吃下的饭菜。

    而对于植物来说,绝大部分的重量甚至就是来自空气,而非土壤……我在这里默默地祈祷一下,可千万别有哪本女性杂志脑洞大开,把这段断章取义为新的减肥方法……

    所有的器官都需要我们消耗能量,只有到了小肠那里,我们才能挣一些回来,也正是小肠让吃饭变得如此有意义。

    很多人刚吃完饭不但没有变精神,反而还会犯困,这是因为吃下去的东西先要被各种形式消化,离小肠还远着呢。

    这时胃囊被摄入的食物撑开,我们已经不觉得饿了,但是为了给胃提供足够的动力去工作,身体不得不聚集起额外的能量,输送相当一部分血液到胃里。所以饭后犯困,很多科学家都相信,是因为血大多流向了胃而导致的脑供血不足。

    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却持有不同观点:“要是每次吃完饭,本来供给大脑的血液真的都流到了肚子里,那我们不是都得因缺血过度晕死过去吗?”

    确实,饭后疲倦也许还有其他原因:我们的身体会在饱餐后释放出一种化学信息素(同种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刺激大脑某一特定区域,从而让我们觉得疲劳。

    疲劳感会干扰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没法专心工作,但对于小肠来说这却是件大好事。

    要知道,只有身体处在放松状态的时候,小肠才能最高效地工作,因为此时它可以指挥、动用体内大部分的能量,而且血液里也不会充满“压力荷尔蒙”。

    所以从消化的角度来看,吃完饭可以偷得片刻清闲的小职员,可要比压力山大、精神紧绷的高级经理成功得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