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142夜 便便与肠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便便外刊

    成分·颜色·硬度

    亲爱的各位,现在是时候来跟你们谈谈人生的大事了。请系紧裤腰带,调整下眼镜的位置,喝完最后一口茶,我们现在就要起程去探险寻宝了!在寻宝过程中还请保持好安全距离,不要擅自离队。

    许多人以为,便便的成分就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这个认识有待纠正。

    便便的3/4都是水分哦。

    我们每天差不多要这样排出去100毫升的水分。在肠道的消化过程中,大约有9升水会参与其中,但是8.9升水又会被回收回去,所以最后留在马桶里的纪念物绝对是效率的最大值。

    留在纪念物里的水分是经过精心测量的:便便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要刚好能舒适地排出体外。

    除去水分,固体部分有1/ 3是细菌,它们都是从肠道菌群里光荣退役的。

    还有1/3的固体是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我们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来的便便就越多。

    所以,每天的便便量都会有差别,基本上是100~200 克,但有时也可以达到500 克呢。

    最后1/3固体是个杂牌军,基本上都是身体内的垃圾,比如残留的药物、体内的色素或者胆固醇,等等。

    正常的便便都是屎黄或者屎棕色的。

    就算我们吃的饭里没有这个颜色的食物,最后拉出来的也还是这个颜色。

    就好像它的好朋友小便也是,总是一个黄色的调调。

    这个黄色来自于身体每天都努力生产的重要产品—— 血液。身体每秒钟都有240万个血细胞诞生,但同时也有这么多的血细胞作废—— 血细胞中的红色素先会变成绿色,然后再变成黄色,这个颜色渐变的过程在你撞青了胳膊或者腿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得到。

    黄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小便被排出体外,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肝脏到达肠道,然后被细菌再加工成棕色。

    如果便便不是棕黄色的,那你就要引起重视了。这里就来说说不同颜色的便便意味着什么:

    浅棕色到黄色:这种颜色可能是由吉伯特氏症候群(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引起的。

    这些病人体内代谢血细胞的酶只能发挥正常人30%的功效,所以通过肠道排出的血色素也相对较少。

    全世界有8%的居民患有吉伯特氏症候群,分布范围很广。但这个病本身没什么危害,也不需要特殊治疗,甚至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个病还能预防动脉硬化。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病的患者对扑热息痛比较敏感,最好避免服用。

    除了吉伯特氏症候群之外,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肠道菌群状态不佳,如果它们不能好好工作,黄色素也没法被加工成棕色。服用抗生素或者是腹泻的时候常常可以看见黄色便便的出没。

    浅棕色到灰色:如果从肝脏到肠道的交通被堵塞或者中断(大部分在胆囊之后),血色素也没法被正常运送到肠道,便便自然就没了棕色。交通要道被阻永远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一旦便便出现灰色,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黑色或红色: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鲜的血液是红色的。这里的问题可不是出在血色素上,而是整个血细胞都被排出来了!

    如果是便便里夹着鲜红色,那八成是你得了痔疮,治是要治的,但是问题还不算大。但是如果便便是深红色或者黑色的,请你务必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当然如果你前一天碰巧吃了红菜头(甜菜)那就另当别论了。

    1997年,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问世了,考虑到便便亿万年的历史,它居然最近才被发明出来。

    这个分类法把便便分成七大类,不管你拉的是哪种都万变不离其宗。自己便便的样子估计算是隐私里的隐私了,我猜很少有人会愿意公开交流这个信息吧。

    但是不交流的话,你怎么能知道自己的便便是不是健康正常的呢?也许你的便便属于非主流型,但是由于没见过其他的便便,结果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时候就显出这个分类法的重要性了。

    如果消化系统运转正常的话,便便里的含水量应该是正合适的,那么便便的形状应该不是第3就是第4类。

    理论上,其他的类型不应该或者很少出现,如果你频繁地见到它们的话,最好还是去看看医生吧,看看是不是便秘或者对某种食物过敏。

    英国的肯·希顿(Ken Heaton)医生是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的创始人之一,下面就是他提出的七大类别:

    第1类:

    一颗颗硬的球形,像坚果(很难排出)

    第2类:

    香肠形状,但疙疙瘩瘩、结成一块一块的

    第3类:

    香肠形状,但表面有裂纹

    第4类:

    像香肠或蛇一样,光滑且柔软(像牙膏一样)

    第5类:

    柔软的小块状,边缘分割清晰(容易排出)

    第6类:

    蓬松的小块状,边缘分裂模糊,糊状大便

    第7类:

    水状,没有固体的成分,完全是液体

    你的便便属于哪类?从你的便便类型可以推算出你消化的快慢哦。

    有趣的肠神经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意识到自己能意识到的事情。我们坐在客厅里吃午饭的时候,不会去想几米外邻居也正坐在他的客厅里吃饭,只有听到楼上地板传来的“吱呀吱呀”声,才想起来原来在这栋楼里还住着别人。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着这样的邻居,明明在那里,你却意识不到。

    比如每天辛勤工作的各个脏器,你会想到它们、感觉到它们吗?

    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在嘴里时还很明显,刚吞下喉咙的时候也还能感觉到,然后就“哗”一下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好像突然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医学上把这“另一个世界”叫作平滑肌。

    平滑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没法去控制的。

    身体里的大多数肌群是我们可以自主操控的,比如上臂的肱二头肌,我们可以去绷紧或舒展它,在显微镜下,就连它最细小的肌肉纤维都排列得整齐有序,仿佛比着直尺画出来的一样。

    平滑肌就不一样了。平滑肌的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经纬网,动起来协调一致,好似此起彼伏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血管壁就主要是由平滑肌组成的,我们害羞时脸会红、紧张时脸会白,背后的操盘手可都是它哦。

    害羞的时候平滑肌会松弛下来,使得面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涌入,脸就红了;而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平滑肌会收缩,使得血管变窄,血流受挤压,血液一时供应不上来,脸就白了,而且这个时候血压也会跟着升上去。

    肠道壁也主要由平滑肌组成,而且还是三层平滑肌。正因如此,它才身手无比矫健,身姿无比曼妙,可以在不同部位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这套高难度动作的总策划就是肠道神经系统,它总管着消化通道中大大小小的进程,而且完全是自治的哦。

    反酸:亲兄弟也难免有打架的时候

    不管是胃部的平滑肌还是腿部的横纹肌,一样都会出错。腿部肌肉出错了会崴脚摔跤,胃部肌肉出错了胃酸就会去到它不该去的地方。觉得胃烧心的时候,胃酸已经开始倒流进食道,但只是在食道的最下端,所以灼烧感在胸腔;而胃反酸的时候,胃酸和各种消化酶能一直涌到喉咙口。

    反酸的原因:都是神经惹的祸

    造成反酸的原因其实和崴脚摔跤大同小异,都是神经惹的祸。神经控制着肌肉的运动,比如说视神经没有注意到一级台阶,发送给腿部神经的信号也就跟着错了,腿部肌肉保持着走平地的模式,结果就是给大地一个热情的拥抱。同样地,如果消化道的神经也接收到了错误的信息,胃酸就会流向它不该流向的地方。

    食道和胃的连接处就是最容易摔跤的地方。尽管造物主在设计人体的时候已经把食道建得很窄,还用横膈膜固定住,最后选了个斜角才插进胃里,但是防不胜防,百密一疏呀。

    大约1/4的德国人都或多或少有胃酸倒流的症状。但是这可不是“现代病”,即使是在那些保持着几百年前生活方式的游牧民族那里,胃酸倒流的发病率也一样高。

    问题的症结在于,食道和胃同时由两位领导在管,一位是脑部的神经系统,另一位是肠道的神经系统。

    其中脑神经系统除了负责控制食道和胃连接处(贲门)的括约肌以外,还会影响胃酸的生成;而肠神经系统则负责食道人浪式的运动方式,保证吞咽流程的顺利畅通。

    呕吐的原因:人体装机必备功能

    很多动物,包括人类,在设计身体结构的时候就已经把呕吐的功能给考虑进去了。

    猴子、狗、猫、猪、鱼和鸟类都跟我们属于一类——会呕吐类。但是老鼠、天竺鼠、小兔子和马就不会呕吐,因为它们的食道太狭窄细长,而且它们也没有主管呕吐的神经系统。

    这些没法呕吐的动物在觅食时就需要格外小心。

    像老鼠吃东西的时候会试探性地只啃一小小口,只有确定没问题了它们才会放下心来接着吃。如果发现有毒,它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会感到恶心,之后它们也学乖了,就再也不会去碰它。

    啮齿目动物(如老鼠、松鼠)的肝脏拥有更多解毒酶,因此它们的排毒能力远远在我们之上。

    相比之下,马就不行了,它也不懂怎么试吃,马要是吃了不好的东西,那基本上小命就没了。

    所以当你抱着马桶吐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时候,别忘了也为自己能呕吐这件事自豪一把!

    讲了那么多呕吐的事,怎么能不讲讲呕吐物呢。

    看,32号正在吐他的鸡蛋沙拉呢,瞧瞧,形状保持得多么完整,鸡蛋是鸡蛋、豌豆是豌豆,看来这才刚进胃里“到此一游”就立刻被吐了出来。32号还在纳闷呢:“这什么情况啊,我怎么吃饭的时候也不好好嚼嚼呀?”还没来得及想完,“呕”一声新的一轮又来了,

    不过这次吐出来的要细碎得多。如果呕吐物里还含有不少清晰可辨的小块儿,就说明这些东西应该来自胃。如果呕吐物看起来越细小、颜色越黄、味道越苦,就越有可能是来自小肠的礼物了。

    所以32号吐出的那些鸡蛋呀,豌豆呀,虽然确实咀嚼得不够,但也说明它们刚到胃里就被吐出来了,离小肠还远着呢。

    除了呕吐物以外,呕吐的方式也可以透露给我们不少讯息。如果是吐之前毫无征兆,而且“哗”地一下吐得很猛烈,那说明这多半是由胃肠道病毒引起的。

    胃里谨慎小心的传感器们首先会数一数究竟有多少个病原体,如果它们发现病原体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就会立刻按下紧急按钮。如果还没呕吐出来的话,免疫系统或许还能掺合进来控制一下事态,但是一旦开吐,就要靠胃肠道肌肉来清理了。

    这里有几个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预防呕吐或者减轻呕吐的症状:

    1.远眺。晕车或晕船的时候,可以向远方地平线眺望,这样可以帮助同步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

    2.让自己尽量放松。戴上耳机听音乐,侧身躺下来或者试试其他一些放松技巧。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身体平静下来,身体自身的感觉越安全越靠谱,大脑中的报警情绪影响就越小。但是这招只对部分人管用。

    3.吃生姜。目前已经有不少试验都证明生姜在此方面有良好疗效。生姜里的某种成分可封锁大脑的呕吐中枢,从而阻碍大脑传出呕吐信号。当然要确保有效,吃的姜糖或者其他姜类制品中光有生姜味还不行,必须要含有真正的生姜成分才管用。

    4.吃晕车晕船药。药店里卖的晕车晕船药看起来差不多,但是药用原理可各有不同。有的可以抑制大脑的呕吐中枢(与姜的作用原理一样),有的可以麻醉胃肠道里的神经,有的可以抑制胃肠道里的报警信号。抑制报警信号的药物和抗过敏的药物作用原理几乎一样,两者都是通过抑制组织胺(一种化学传导物质)来达到功效。但是防晕的药物更多作用于大脑,而在大脑内抑制组织胺会让人产生疲倦感,这也就是吃完这类晕车晕船药会犯困的原因。新型的抗过敏药在这方面就改进了很多,几乎不会对大脑产生影响。

    5.按摩内关穴(P6)。内关穴位于手腕下三指的位置,刚好在小臂两条凸起的肌腱中间。如果没法去针灸师那里,你可以试着自己寻找并轻轻地按摩这个穴位直到觉得舒服一些。

    这个穴位在国际医学上都得到了广泛认证,有40多项的对比试验都证明它对恶心和呕吐有良好的疗效。但它的作用目前为止还不能用西方医学来解释,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的说法,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刺激从手臂通向心脏的经络,放松横膈膜,为胃部以及骨盆输送能量。

    说了这么多关于呕吐的话题,但还请记住,呕吐绝对不是身体对我们的惩罚!

    相反地,呕吐代表了大脑和肠胃为我们做出的最大牺牲,是为了让我们避免可能的中毒,是在眼睛耳朵不平衡状态时的过度谨慎,是在我们需要能量的时候牺牲自己全力以赴。

    这个呕吐恶心的经历会成为我们之后人生的指南针:究竟什么是对我们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

    如果我们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吐的,那就最好相信身体的本能;同样,如果我们吃了不好的东西,觉得应该吐出来,但是身体没有反应,也不要强迫身体去吐。

    抠喉咙、灌盐水或者洗胃,很多时候都不是什么好主意,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比如说,如果误食了酸性或者起泡的化学用品,强迫呕吐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因为酸会对食道造成二次伤害,而起泡剂在呕吐的时候很容易进到肺里。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急诊措施里就已经取消了强迫性呕吐。

    身体如果要吐的话,主观意识是控制不住的,因为这是千百万年流传下来、身体里最原始程序的一部分。

    就算主观意识再不情愿、再用力克制,身体想吐还是会吐:“本来我还想再干两轮的,你现在突然要吐那我是喝还是不喝了?!”如果身体不想吐,也不是必须采用催吐的措施的话,那建议你还是三思而后行,不要硬闯古老规矩的红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