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三十一夜 创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创新不是为了明确的需求而产生,人类许多创造发明都是好奇心强的人动手制作,完了才发现这东西还能用于其他更好的用途。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起初爱迪生是用来记录工作中的留言和信息,他严厉斥责其他人用它来播放音乐,因为这侮辱了他的发明,然而经过几年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用它来播放音乐,这才最终改变了爱迪生的看法。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汽车从发明出来用了50年才成为了人们的需求,由于马力小,速度慢,最早它根本无法代替马车和火车,马车的发展历史那时已有6000多年,马匹也完全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在那几十年里,汽车只不过是个看看而已的玩具。

    发明并不是为了需求产生,而是发明产生了需求。

    你现在有时空穿梭的需求吗?没有,因为还没有这种发明,假设人类发明了时空穿梭机,你的这种需求就会强烈而且迫切。远古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进展缓慢,只能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人类端着一枝木棍(枪),就能轻松实现他们几十人才能完成的狩猎,坐在四个轮子上一天就能跑他们半年的活动区域。

    有人会问,没有需求,发明家为什么还要搞这些无用的发明呢?

    我们把时间和范围都放大到人类历史的全过程看,就会发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科学思维提倡认知事物要从整体出发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人类创造发明行为的研究,可以看出,发明与基因变异十分相似,与变异一样,许多发明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美国平均每年约有7万多专利证书发放,也就是说注册了发明权的就有7万多,但这些发明中最终只有极少数实现了应用和普及,大多数都因为没有实用性或可被替代性或不具普及性等而逐渐淘汰,例如早在爱迪生之前,发明家们已经有了各种对电灯的改进,然而毕竟是早期发明,那时的白炽灯存在寿命低、成本高、耗电高、商业化困难等等问题。后来,爱迪生发现一种特殊竹子中的竹纤维丝要比碳化的纸纤维丝电阻更大,更适合做灯丝,他对灯泡做了改进,也让他最终成为了“电灯”实质意义上的发明人。不过,随后就有其他人发现了更好的灯丝材质,发明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白炽灯泡,同样,又过了几十年,新的节能灯又代替了白炽灯。

    这与基因演化完全一样,变异没有方向,当变异不适应环境就会淘汰,而且变异是一直发生的,没有哪个变异能长期适应环境。

    我们之所以对被淘汰的变异不重视,是因为所有现存的人类都是环境筛选下来的成功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淘汰,换位思考下,没有大量的淘汰者,不可能有成功者。

    他们实质上都是变异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成功者不必洋洋自得,你的成功是踩在了无数淘汰者的尸体上,这些淘汰者为你提供了借鉴、为你试错排除、为你铺路、为你挡了子弹而已。

    例如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实质上所有的发明都是汇集了大量人的智慧创造的成果,而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现了蒸汽机,即纽科门蒸汽机,但它耗煤量大、效率低。1765年到1790年,瓦特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比如分离式冷凝器、汽缸外设置绝热层、用油润滑润滑活塞、行星式齿轮、平行运动连杆机构、离心式调速器、节气阀、压力计等等,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到原来纽科门机的3倍多,最终发明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同样的还有电报,不仅仅是由摩尔斯一人发明,事实上还有查尔斯-惠斯通、威廉-福瑟吉尔-库克爵士、爱德华-戴维、卡尔-奥格斯格-冯-斯丹尼尔,只是他们发明的时间如此接近,英国最高法院拒绝给所有人颁发专利权。)初衷是为了从煤矿里抽水,后来为棉纺厂提供动力,再后来为机车、轮船提供动力,人类应用环境决定了瓦特的发明普及,如果人类生存在另外的星球上,情况就不一定了。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纵观人类发明史,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每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发明都经历了这样前人后人的过程,没有哪个发明是一个人拍下脑袋就成熟的,都是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实现的,时间跨度短的几年,长的几十年。我们的教课书和新闻媒体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和理解,简化了发明的过程,加上专利局为了明确权责,也一刀切地分割了发明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最终,我们只记得了爱迪生的电灯,瓦特的蒸汽机,莱特兄弟的飞机……

    客观的讲,人类演化机制不希望复杂的事物,对于一项发明,他们记得一个人就足够了,但这种机制又多与我们科学认知相违背,这也是为什么变异只有少数成功一样,发明家也只占少数。

    科学技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晶体管,美国人最先研制成功晶体管并取得专利,但在之后几十年中,日本却以绝对优势占领了晶体管等电子市场。打字机,最早研制出来的打字机的键盘字母排列并不象现在这样,打字效率较慢,随后按键改良后解决了这个技术上的问题,可直到60年后新字母排列才被运用。英国直到1920年后还在使用大量的煤气灯,而此时美国和德国的街道上已经使用电灯照明很久了。

    是什么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

    多数阻碍不是来自客观,而是人类自己的主观。利益团体不希望新的技术推广,抢了自己的蛋糕,美国电子厂商生产了大量的真空管,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的时候晶体管横空出世,为了给这些厂商消化库存,美国压制了晶体管的生产和推广,与此同时,日本索尼等电气厂商购买了这一技术生产权,大力发展新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就完全主导了电气市场。同样的,英国政府投资了大量资源在市政煤气灯照明上,为了回收成本刻意阻碍电灯厂商的投资。

    通过例子我们看到,同样的发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这好比基因演化过程中同样是尖牙基因,分别长在了食肉动物(开放)和食草动物(压制)身上一样。

    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人类寿命延长、复合性工作的人力价格增长、争夺资源的需求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压制科技虽然不利于大多数,但有利于当权者)。

    例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就以先进的火器枪炮碾压了落后的冷兵器(有资料表明,清军历次作战,都不缺乏火器,大量的火器被用于各条战线上的战争。甚至乾隆年间平定新疆,西征军步兵人手一杆鸟枪或者赞巴拉枪,还有大量的火炮随军作战。即便是骑兵出了背着弓箭之外,还要背着一杆火枪作战。清朝已经有火器营,为什么八国联军入侵时还用冷兵器抵抗?火器让清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清朝军队的肉搏战、射箭等能力迅速下降,最终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然而清朝皇帝并不是想双管齐下,而是认为“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清是靠骑射发家的,靠着骑射战胜了强大的明朝,所以乾隆年间福康安说骑射乃满清之根本。但主要原因还是武器上存在差距,清军装备火绳枪的叫做鸟铳,五十米开外命中率基本靠信仰了,还有在剿灭太平天国时装备的部分西方的燧发枪,百米开外命中靠人品,而八国联军呢,已装备***,比如英军的1875型恩菲尔德步枪,单发装填无烟子弹,有效射程500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割地赔款,侵略者得到了丰厚的生存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种群间争夺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碾压面前,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外交贸易、民族文化等都是浮云。

    那些重视科技发展的种族和国家,最终占了便宜,二战时,德国、日本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也不可能横扫半个地球,庆幸的是,他们科技虽然先进,但并不是对所有国家实现了碾压。

    总之,科学技术必须要依附在人这个主体上才能发挥作用,它与国家的人口、地域、体制、语言、宗教没有必定的关系,只与整个种群对科技的重视程序有关,当这个种群中的大多数人都为科学发展作出努力的时候(这种努力有被动的,比如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地区为了生存而发明创造,在食物紧张的时候钻研种植等,也有主动的,比如虽然衣食无忧,但仍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地实验等),这个种群必定强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明创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河流众多的国家,北欧出现了水磨技术,而新几内亚却在多年后仍没有(也许是种群主动性差异的原因,例如澳大利亚的达里比族,他们社会极度保守自封,对新技术毫无兴趣,当白人的直升机第一次在这里降落时,他们也只是远远地扫上一眼,便走开了。也可能是人为压制,例如前面的煤气灯)?

    研究发明,同样是原始部落,有的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很快,他们能迅速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有的部落同达里比族一样,根本不感兴趣。我们把时间线放长后会发现,后者渐渐退缩到深山老林,生存优势越来越差,随时都有被消灭和吞并的可能,即使他们生存在同一块区域。这与演化机制如此相似。

    同样以中国为例,在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无论在科技创新上还是经济贸易上都远超欧洲,更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当时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远远领先其他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比如最有名的四大发明,铸铁、瓷器、建造等,但不知什么原因,在这之后,中国的这种趋势迅速消退,如果你能认真理解前面关于科技发展的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鼓励创新,力争原创,毕竟引领者才会被世人铭记。但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除了自己创新,还有一个途径是快速借鉴,并不是我们以“小偷”为荣,而是因为前者十分困难,后者相对容易,姑且从生存繁殖角度看,这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至少不会被对手碾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生存下去。

    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平庸则国平庸。虽然政府对科学技术发展已经相当重视,逐步加大科研和技术开发投入,但社会价值导向却并不领情,比如,某明星打广告,台上站个几分钟,几千万就到手了,而为科研奋斗一辈子,造福全人类的生物学诺奖科学家却只有几百万奖金。

    你觉得这只是个别现象?好,我们用大数据说话:11月17日,柯震东想拍戏的消息占据了微博热搜,同天,中国核司令程开甲举行追悼会却无人问津,相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屠呦呦获诺奖当天,依然没有黄晓明结婚瞩目……

    当草原上的狼被猎人全部消灭,鹿再无天敌,它们过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幸福生活,十年内可能是这样的,二十年、三十年后呢?

    我们的新闻、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习惯了享受平和生活的人们早已失去对危险的警惕,当一个民族不再关注科学技术,不再以科学为荣的时候,危险也就不远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