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七十四夜 情感的发展规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情感转移。

    当青少年拥有更多的独立、自由时,他们小时候依附的家庭情感会变得淡化,有的甚至消失。

    这是进化机制决定的,当子代成年后,男性必须要离开原来的家庭外出生存,组建自己的群体家庭,这在其他动物身上都存在,例如,雄狮在成年时会被逐出狮群。

    他们会更加密切的与同龄人交流活动,寻求同伴的认可,以达到自己的社会同一性,此时,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交流,特别是与长辈的交流时间还不到与同伴交流时间的四分之一。

    情感危机。

    青少年没有经历长时间的社会考验,没有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没有完善的评估及认知水平,这就造成他们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无法应对,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会自杀。

    例如,当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公开羞辱时,有的个体无法承受这种耻辱而跳楼自杀,但同样的事情,放在一个经历丰富,认知全面的老手身上,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应激机制。

    认知教育的作用。

    符合客观实际的认知教育,会让青少年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认知教育实质上是经验和知识的传授,是长辈将自己及他人积累的客观意识和规律让子代及时知道。

    这里不仅仅是学校能学到的基本知识,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认知到学校无法学到的客观存在,学校学不到的一般都是人类社会黑暗面的东西,好比孩子只知道牛肉好吃,却不知道杀牛时的血腥和牛的痛苦。

    学校不可能对世界存在的大量负能量进行宣传讲解,这样做一是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我们要清楚,国家所有能长久运行的机器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次才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只不过这种本质被倒过来宣传而已。

    为了统治,学校无法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知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相对论告诉我们,我们当前环境所有社会现象都是进化机制作用的结果,例如欺骗实际上是花费最少收益极大的最优进化策略,直到现在人类社会还在使用这种机制,虽然我们从学校里认知到的是欺骗是可耻的。

    学校不可能告诉你欺骗实际上是人类生存繁殖的最优策略,只不过这种策略在与其他策略博弈中受限罢了,在环境允许的时候,例如欺骗带来的收益远大于自己损失的声誉时,或是声誉在这个群体中已经没有意义时,欺骗往往是大多数人第一选择。

    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所有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狮子吃肉,羊吃草,这都是客观的存在,这些客观认知让青少年早点知道,他们就会更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并采用合理的选择策略应对问题,并对其幼稚和错误的图式进行纠正,构建符合客观世界和生存环境的认知和意识。

    早期受到良好认知教育的个体,往往能更好的认知自己和周围环境,比那些无人管束,无所事事的个体更有机会获得生存和繁殖上的成功。

    家庭的作用。

    从人格的形成和认知成长看,家庭往往能从生活中担当学校的角色,科学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很大比例都发生在单亲家庭中,而且极大部分发生在缺失父亲的单亲家庭中。

    青春期性认知。

    将性认知单独从认知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性是人类为了繁殖这一终极目标进化而来的机制,人为什么在性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愉悦,如同吃饭和睡觉一样,进化机制产生这种策略,鼓励人们从事这种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行为。

    但这种愉悦又很短暂,这是因为进化选择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繁殖和生存活动,让我们的基因能更好的传递下去。

    这在自私的基因及进化心理学中都有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展开,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内心最渴望知道和接触的就是性(这是人类进化机制决定的,正常的个体都是这样),这是如此正常的现象,但我们在性方面的教育和认知却做的不好,这有很多原因。

    从客观环境来看,简单的回避及欺骗往往会给个体认知形成带来严重的影响,有的男性在二十多岁,都不清楚性的本质及需求,甚至对自己**产生罪恶感,实际上调查统计证实,男性超过90%,女性超过60%都存在**这一行为,只不过频率不同罢了。

    在其他动物物种中,例如黑猩猩等也存在**这种行为,这也是进化发展出的一种机制,缓解性需求是保证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这一人生最关键的环节就这样缺失或虚假,在性认知上走弯路,走错路也是认知教育的问题。

    认知的层次。

    心理学研究证实,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排除利益相关方,研究都是以不相关的第三方角度出发。

    例如,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因为没有钱付治疗费,医院停止治疗(依据医院章程)导致病人死亡事件,作为不相关的第三者如何看待这个事件。从概率上分析,这个事件所有可能的情况一是即成的事实,即不交钱不治疗,从客观规则出发,这实际上是交易双方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但医院忽视了交换双方在时间上并不等价,钱没交上以后可以补,但病不治命就没了。

    钱是治病的钱,病随时间量变成质变,命没了多少钱?这没有评价标准,所以从这一点上,医院应该赔偿病人生命价值减去治病的钱。

    所以,章程自身有问题,医院必然存在过错,那么医院为什么不采取赊账的方式先治疗呢?

    本质是不信任,医院之所以采取这种不交钱不治病的策略,归根是社会信任已经轻如稻草,欺骗策略让人防不胜防,如果医院先治疗会怎样?

    二是不交钱先治疗,分析如下,生命大于金钱,先救命,钱可以慢慢补偿医院,但在信誉体制不完善的社会,医院这样做风险很大,而且医院有章程,不按章程规定执行,相关人员会受到处分,所以这样做医院风险最大,特别是在负能量满天的社会中,你无偿救命根本不会对你医院和医生的声誉产生良好的作用,别人都会认为你是傻子。

    但如果社会环境公平公正,不守信誉的人所付出的代价远大于他的收益时,医院采取这种策略的风险就很小。

    当然,做为无关的第三者,会指责医院,但他们往往不会站在医院角度分析问题,因为第三者大部分都不是医务人员,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今后自己可能是一个需要及时治疗的病人,而不可能是医院里治疗病人的医生。

    那么医院这么做除非是在公平公正的社会里,信誉机制健全的情况下,才是相对公平的,所以还是信任的问题。

    三是交钱救命,这不用说了。

    四是交钱不救命,这也不用说了。

    能认知到这种结果是社会信任机制出现问题的人很少,大多数都停留在医院没有道德或是病人不倾其所有等等,一旦我们生存的社会收益和付出出现不平衡,就会激活进化选择机制(例如欺骗和信任),让他们动态的再次达到新的平衡(和以前的平衡不一样)。

    这个过程是要付出代价和时间的,有时候,代价之大,时间之长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贪官满天,奸商遍地的社会,从这种机制产生负作用开始(社会收益和付出不平衡),到负作用让其他体系都被破坏,再到选择机制发生作用(贪官奸商生活好,人才老实人被迫害出国),再到这个社会(小环境)被其他更大的社会(大环境)淘汰(战争),或由群体自身机制选择再次达到平衡(改变群体规则),代价,时间远超出想象。

    道德和本能。

    道德总是和个体本能冲突(因为道德进化机制就是要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人总是在本能之后冷静下来思考道德,除非他以后不再这个群体中生活。

    承诺。

    人际关系归结起来就是承诺,个体如果想和他人维持紧密关系,他就必须给关键内容做出完整承诺,例如性、家庭、朋友等。

    承诺不是指语言上的表达(很多人上当受骗就是因为不经过大脑,长时间的行为是检验真假的唯一途径),而是个体长期的行为。

    例如,放弃晚上玩游戏、喝酒、KTV等习惯,按时回家给孩子辅导功课,放弃其他异性的接触,专心爱自己的配偶等等。

    承诺从本质上是对自身有利的,虽然这样做损失了一些利益,亲密的关系可以提高自身生存和繁殖收益,当自己重病时,有人照顾,当自己劳累时有人按摩等等,和这些相比,损失远小于收益。

    而且,紧密关系是动态的,它必须要在一生不断的承诺投入,否则关系就会产生变化。

    感知。

    人的所有感知,实际上都是由外部环境给我们对应器官刺激(感觉),转换成神经信息让大脑接收和处理,与感觉不同的是,感觉是不需要大脑深入处理的,例如寒冷时打颤,光亮时眯眼等,是条件反射,但感知却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没有感觉就没有感知,所以我们要认知感知的本质,首先要清楚感觉的机制。

    第一,大脑不能亲自感受外在环境和事物,必须依靠各感觉器官和神经(包括感觉),以神经信息(具体见前面)刺激大脑产生感觉。

    例如,大脑觉得这个苹果很红,并不是红光的光波进入了大脑,而是红光光波进入视网膜刺激了红色椎细胞产生刺激,生成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才会感知红色,色盲就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色觉细胞,所以大脑无法感知相应的颜色。

    第二,感知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同样的感觉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感知,因为不同的人感知阀限不同,人如何反应和决策和他感知有关。

    例如,同样见到眼镜蛇,养蛇人与普通人的感知不一样,养蛇人恐惧的阀限高于普通人,吃同样的辣椒,经常吃的人不觉得辣,而从来不吃辣的人会受不了(自己的阀限怎么知道呢?例如,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中,你能听见多远处机械手表的嘀嗒声?别人可能在更远处听到,或是还要再拿近点才能听到,在星空的夜晚,你能看见多暗的星星?别人可能看不到,也可能别人能看到你看不到,等等)。

    第三,感知可以是大脑综合以往经历和感觉,产生的认知,感知和感觉不必同时发生。

    例如,当你看到毛绒玩具时,你就会感知手摸上去那种滑顺的感觉,即使你当时并没有摸。

    第四,感知受到大脑意识和生理、心理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对同一感觉会有不同的感知,感知是变化的,同样阀限也是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人。

    感知差别阀限。

    不同的人对同一感觉变化,会生产不同的感知差别。

    例如,同样看电视,当被要求调低音量不要干扰隔壁学生学习时,有的人会下调很大,有的人只下调一点,即使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调低的幅度隔壁已经听不到了。

    其次,同一个人,因为持续刺激强弱不同,感知差别也不同。

    例如,在很安静的环境中,出现一个很弱小的噪音你可能都无法忍受,但同样强度的噪音在你KTV嗨歌时你根本就觉察不到,这种现象科学上定义为韦伯定律(感觉变化范围与持续刺激强度成正比。

    例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先举起10千克的物体,再举15千克,他会察觉明显比前面重,但如果他举起的是200千克的物体,再举205千克,他不会察觉比前面重多少,刺激越强,需要更大的变化人才能察觉有变化。

    有意思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将这种机制进化?

    本质还是为了我们的生存,常年生活在铁轨旁的流浪者,对噪声基本已经没有不适(进化让我们有很强的适应环境能力,在这个声音刺激的阀值内我们大脑会认为是正常环境)。

    但如果他换到安静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再回到铁轨旁,会和普通人一样,生产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适应变化需要时间和过程,例如,车祸双腿截肢的人,需要一个漫长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过程)。

    这说明,人为了能生存,感觉器官与大脑接收和处理进化出了适应机制,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得不放弃准确感觉外部所有变化,而是感觉与当前环境不同的突发性变化。

    如温度突然变低了,声调突然变高了,这种适应是动态的,不但与个体的绝对阀值有关,还与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情绪、状态、经历、经验、认知等相关,例如,同一个人,在同地方受到相同的声音刺激,但他当时很高兴并关注自己的爱人,这个声音他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适,但当时他心情很低落,在那发呆,突然出现的声音会对他造成惊吓和不适。

    从相对论中我们知道,分析问题必须要以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为前提,而不是听其他人以第三方理解告诉你的所谓事实。

    但只有当这种变化对我们生存产生影响,我们才会感觉到。

    感觉阀值,极细小的变化我们觉察不到,我们之所以觉察不到是因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细小变化从来不会或是极少影响我们生存,我们身体会减少投入这些细小变化的能量和资源用于其他更重要的事,这是资源有限决定的。

    这里再强调一下,人类及其他物种进化主要是为了能生存和繁殖,而生存和繁殖必须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包括得到足够的资源,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也是适应机制进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当你高度集中关注某事物时,平时会对你产生察觉的变化这时也被忽略了,大脑进化出的这种机制多么高效和神奇。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