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141夜 营养与过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氨基酸:我们小肠的呵呵,真爱!

    说完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现在来说说最后一个基本的营养元素——氨基酸。

    如果你对氨基酸了解不多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从各类豆制品到各类肉制品,虽然味道各式各样,但它们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氨基酸分子组成的。

    就像一个个糖分子连在一起形成了碳水化合物一样,一个一个氨基酸分子连在一起形成了蛋白质。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吃起来的味道也会完全不同。

    蛋白质到了小肠里被消化酶分解成一个个氨基酸,而只有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壁吸收掉。这样的氨基酸一共有20多种,可以通过各种排列组合构成无数种不同的蛋白质。

    而我们人类在创造每一个新细胞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一个个氨基酸排成了DNA——我们的遗传基因。所有的生物,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从自然界摄取的任何食物里其实都包含了蛋白质。

    现在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但是要在不摄入肉类的前提下确保营养全面,还是要好好花一番心思的。

    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组成不大一样,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经常种类不齐全,所以也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如果我们完全依靠从植物蛋白里摄取的氨基酸来建造自身的蛋白质,因为缺少动物蛋白里才有的氨基酸,最后肯定变成造不完的烂尾工程。

    烂尾的蛋白质半成品之后会被重新打散成氨基酸,要么随着小便一起排出体外,要么等待机会被回收利用。

    豆类中缺乏甲硫氨酸,大米和小麦中缺乏赖氨酸,而玉米中甚至缺乏两种——赖氨酸和色氨酸。当然这并不代表肉食习惯就优于素食习惯,素食主义者们只需要特别注意膳食均衡便可。

    豆类中尽管不含甲硫氨酸,但却含有大量的赖氨酸。所以只要把谷类和豆类搭配起来,比如做腊八粥或者豆沙包,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种类的所有需求。

    如果不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平时也会吃蛋类和奶类的话,那么鸡蛋和牛奶也可以补全“不完全”的蛋白质。

    在营养科学还没有发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凭着人类的天性和直觉摸索出这种蛋白质组合的最佳搭配了,这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美食传统里都能找到,比如米饭配炒豆角、意大利面焗奶酪、花生酱吐司或者墨西哥腰豆卷饼。

    以前的认知是,每顿都要求营养均衡、花样多多,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没那么讲究,只要每天整体上保持膳食平衡就行了。其实也还是有那么一些植物,它们自己就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氨基酸,比如黄豆和藜麦,还有苋菜、螺旋藻、荞麦。

    好胃口不能理解的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症

    过敏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一种理论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小肠的消化环节上。

    如果在小肠里蛋白质没有被完全分解为氨基酸的话,就会有细小的蛋白质碎片残留下来。一般情况来说这也没什么,因为反正它们也没法被吸收、进入血液,但是所谓防不胜防,总是会有意外发生。

    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意外多发点就是淋巴系统,比如说蛋白质碎片会夹裹在一滴油脂里混进淋巴系统,然后在那里被免疫细胞逮住。想象一下,免疫细胞巡逻的时候突然发现淋巴液里居然混进来一个本不该出现的花生蛋白,自然会群起而攻之。

    如果同一种外来蛋白质,比如花生蛋白,第二次被逮到,这时免疫细胞已经比第一次准备得充分些了,一定会给予它更猛烈的回击。

    几个回合之后,终于有一天,只要有花生进了嘴巴,得到消息的免疫细胞就会当场掏出它的***火力全开。

    可是这样的结果却是使过敏反应愈来愈严重,比如有的人过敏时脸和舌头都会肿得很可怕。这个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不少由同时富含油脂和蛋白质的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比如牛奶、鸡蛋,尤其是花生。

    但是怎么就没听说谁对培根过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也是肉“做”的,自然比较容易接受同类。

    乳糜泻和麦胶蛋白过敏。

    经小肠引发的过敏现象,其根源肯定不仅仅只有油脂,比如螃蟹、花粉或者麦胶蛋白这样的过敏原显然不是“油脂**”,同样地,偏爱油腻食物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比其他人更容易过敏。

    还有另外一个理论做出了其他的解释:小肠壁会突然门禁大开、变得容易渗透,食物残渣于是就趁着这节骨眼溜进了肠道组织和血液中。针对这一理论,科学家研究最多的就是麦胶蛋白过敏,麦胶蛋白是一种源于谷物类粮食(比如麦子)的多个单一蛋白质的混合物,是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谷物中最普遍的蛋白质。

    谷物类粮食可不是心甘情愿被我们吃掉的。想想看,人家明明是庄稼的种子,而自然界的天性是繁衍后代,我们吃了谷物等于断了庄稼的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它们干脆在自己的种子里下点毒,是不是很阴险?

    事实远没有这么危言耸听啦,比如被我们吃掉的那些麦粒,对麦子来说还没有威胁到它的子孙繁衍,那就不下那么多毒,好让大家都有条活路。但是,一个植物物种繁衍时可能遇到的危险越高,它种子里的毒素就越多。

    小麦虽然产很多麦粒,但是麦粒能播种发芽的时间却很短,所以容不得半点差错。小麦里的麦胶蛋白可以有效抑制昆虫体内一种重要的消化酶,假设哪只蚂蚱太调皮,啃了太多的小麦苗,它肯定会因为严重胃积食而停止再吃麦苗。这样一来,小麦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人类的肠道中,有时候还没来得及被分解掉的麦胶蛋白可以在肠道细胞间拱来拱去,使得那里本来紧密排列的细胞变得松散,这样它就可以趁机而入。

    而麦胶蛋白这样的不速之客自然是又惹恼了免疫系统——每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遗传性的乳糜泻,而对麦胶蛋白敏感的人则更多。

    患有乳糜泻的人一吃小麦就会引发严重的肠道炎症,不仅肠道绒毛会损伤,肠道神经系统也会被削弱。

    常见的症状包括肚子痛、腹泻,小朋友会发育不良,或者天一冷就脸色惨白。

    这个病最让人伤脑筋的是很难诊断,它的病征有时很明显,有时候却又几乎看不出来。有的病人症状不明显,可能过了很多年才能发现。这些病人很多都是因为某次肚子疼或者偶尔贫血,到医院做检查时偶然被医生发现的。

    到目前为止,治疗乳糜泻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面食。总有些“糖”吃不得:乳糖不耐受和果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可不是过敏现象,虽然它也是由于食物没法完全分解造成的。

    乳糖是牛奶里的糖分,化学结构上由两个糖分子构成。在小肠里,乳糖会被乳糖酶分解,然后被分解的糖分子就可以被单独吸收了。

    不同于其他消化酶,乳糖酶不是由肝脏或者胰腺分泌的,而是小肠绒毛自家产的。对于正常人来说,乳糖进入小肠,一碰到小肠壁就会被自动水解成单糖,然后被吸收。但是如果小肠停产乳糖酶的话,那结果就是肚子疼、腹泻或者胀气。

    和之前说的乳糜泻不同,没有被水解的乳糖不会穿过肠壁进入血液,而是会直接滑入大肠——这下可美了大肠里的“生气”菌。

    它们可以利用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算是作为感谢你喂饱它们的礼物。虽说得了乳糖不耐症很不爽,但是它并不会对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有太大影响,跟乳糜泻比起来还是要好太多了。

    只有极少部分人在出生时就没法消化乳糖。先天缺乏乳糖酶的婴儿根本没法吃母乳,只要一吃就会发生严重的腹泻。

    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生产乳糖酶的基因,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75%的人这个基因的活性会慢慢失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母乳或奶瓶了。除了西欧、澳大利亚和美国一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喝牛奶完全没问题的成年人基本上等同于珍稀动物。

    现在我们这儿超市的货架上堆满了琳琅满目的零乳糖产品。有统计数据显示,高达1/5的德国公民都有乳糖不耐症,所以不含乳糖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

    年龄越大,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就越大,这件事可不一定是等到六七十岁才中奖。如果哪天你发现自己一吃奶制品就肠胃胀气或者轻微腹泻,我只能说,年龄到咯。

    不过你可千万别以为得了乳糖不耐受就不能喝牛奶了!大多数情况下,肠子里总还是有一些乳糖酶的,只是它们的活性可能差不多只剩下原来的10%~15%那么多。

    如果你确定自己有乳糖不耐症,那么建议你在家做个实验,看看自己到底还能喝多少牛奶,从多大的量开始会出现问题。一般来说,咖啡里加点牛奶或者吃块奶油蛋糕应该还是可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享受生活了。

    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果糖不耐症,去超市时甚至专门去买添加了“果糖”的食物,以为它比一般的白砂糖更健康。这样一来,食品制造商备受鼓舞,反而越来越频繁地用纯果糖代替普通白糖来加工甜食。一来二去,现如今我们食用的果糖含量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高。

    每天吃一个苹果对大多数果糖不耐受的人来说应该没问题,但是如果再加上番茄酱、水果酸奶、果糖加工的罐头……那就真不好说了。

    现在去超市,全世界各地的水果应有尽有,即使在冬天也能吃上热带的菠萝、荷兰暖棚的新鲜草莓,还有摩洛哥的无花果干。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特意栽培富含果糖的水果蔬菜,比如圣女果。人类历经上万年形成的饮食结构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现在我们所谓的各种食物不耐症,只是我们的身体对于这种突如其来变化的正常反应,毕竟几百万年的饮食习惯在短时间内改变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与麦胶蛋白过敏及乳糖不耐症相比,果糖不耐症产生的原因又不相同。先天性的果糖不耐症是因为果糖被运到细胞里后,由于缺乏某种酶而不能被正常代谢掉,不能被代谢的果糖在细胞里越聚越多,最后阻碍到了细胞里的正常工作运转。

    而后天的果糖不耐症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最有可能的是因为果糖在肠道里无法被正常吸收,比如肠壁里运输果糖的载体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5,GLUT5)减少,只要稍微摄入少量果糖,比如一个梨子,葡萄糖转运蛋白就超载了。

    不能被吸收的果糖就一路向下抵达大肠,和乳糖不耐症一样,全都便宜了大肠菌群。

    进入大肠的情况(尤其是摄入了太多果糖的时候),也没见谁因为这个而肚子疼。他们觉得,引起果糖不耐症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肠道里面的菌群成分不好。假设你吃了个梨子,没被吸收掉的果糖进入大肠正好滋养了那些坏的细菌,你自然会感到很不舒服。

    如果这时候你再吃两个水果罐头,吃包薯条蘸蘸番茄酱,或者再吃个水果酸奶,只会雪上加霜,助长坏细菌队伍的壮大。

    不但如此,果糖不耐症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糖分可以促进很多营养物质从肠道里进入血液,比如果糖和色氨酸(氨基酸的一种)就是一对难兄难弟。如果果糖没法被正常吸收,肠道中的果糖浓度太高,色氨酸的吸收也会严重受到干扰,而色氨酸又是合成神经递质血清素所必需的原料。

    血清素就是大名鼎鼎的“幸福荷尔蒙”,体内缺乏血清素的话可能导致抑郁。因此,如果患有果糖不耐症却长期得不到诊断,并发抑郁的可能性也会很高。医学界也是在不久前才发现这种关联的,并且才刚刚将它运用到日常诊断中。

    这里很自然地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要是没有果糖不耐症的话,吃太多果糖也会导致情绪低落吗?

    对于超过一半的人来说,每天50克果糖是个临界值(大约相当于5个梨子或者8根香蕉或者6个苹果),超过50克,葡萄糖转运蛋白就超负荷了,其结果很可能会招致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腹泻、肚子痛、胀气,长此以往甚至会使人有抑郁倾向。

    美国当今的人均果糖摄入量高达每天80克,而相较之下,我们父母那辈吃的果糖大多来自蜂蜜、水果和少量加工食物,平均每天摄取的果糖仅有16~24克。

    在这里给所有立志减肥、坚决只吃沙拉的同志一个友情提示:超市或快餐店里卖的很多沙拉调料中(当然不只沙拉调料,别的调料也一样)都含有高果糖浆。

    这个高果糖浆已经被证实会抑制瘦蛋白(人体内一种能释放出饱腹信号、抑制食欲的激素样物质)的正常工作,而且有没有果糖不耐症的人都会中招。

    所以,一份同等热量的沙拉,用自制的橄榄油黑醋汁或者酸奶代替含有高果糖浆的沙拉酱,会更加耐饿哦。

    想想我们的祖先都是靠打猎和采摘野果为食,每年摄入的植物能多达500种,而如今我们的食谱绝大部分来源于17种常见的农作物。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我们的肠胃系统能一下全部适应才怪呢。

    在贯彻健康饮食的理念方面,我周围的人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人格外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在日常饮食上格外地小心;而另一类人则快被前一类人烦死了,这个不能吃奶制品,那个不能吃面食,请朋友吃个饭都不知道还能吃个啥。

    这两类人的立场我都能理解啦。不少人自打从医生那儿得知他们患了某种食物不耐症后,会突然变得极其小心,滴奶不沾,面食也要杜绝,水果也不吃了,仿佛这些平日的美食都突然被人下了毒似的。

    但事实上,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所患的都不是遗传性的不耐症,没有必要这样反应过度。

    一口奶油、一块面包或者一个苹果,身体也许还是能接受的,小心翼翼的同时也别忘了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哦。

    相反,对于平时完全不注意饮食的人来说,一定要留心身体发给你的信号。有时候有什么吃什么并不一定是个好习惯。

    比如一日三餐都是面食,加工食品里无处不在的果糖,或者过了婴儿哺乳期后还保持喝牛奶的习惯,你喜欢,可是你的身体真的也喜欢吗?

    如果你会经常性地肚子疼,或者隔三岔五就闹肚子,或者总是觉得疲惫不堪,那这些就是身体对你提出的抗议了!

    即使医生没有诊断出你有乳糜泻或是果糖不耐症,但你还是可以自己在家观察一下,看看远离这些食物有没有让你变得好一些。如果有的话,那就坚持忌口吧,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最清楚。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