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今书网 -> 其他类型 -> 猫头鹰的万花筒

第163夜 以有限为无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在继续讲物理之前,我想先暂停一下,谈一谈数学。爱因斯坦不是伟大的数学家。他本人也说过,他在数学上困难重重。1943年,一个叫芭芭拉的九岁小女孩给他写信,询问她在数学上遇到的困难,爱因斯坦如此回复道:“不必担心数学上的困难,我向你保证,我自己的问题甚至更严重。”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开玩笑。他在数学上需要帮助:他需要学生和朋友,比如马塞尔·格罗斯曼(Marcel Gros**an),把数学耐心细致地解释给他听。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直觉令人惊叹。

    在完成理论建构的最后一年,爱因斯坦发现他在和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戴维·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竞争。爱因斯坦在哥廷根发表了一次演讲,希尔伯特也参加了。希尔伯特立刻意识到爱因斯坦正要做出重大的发现,他领悟了其中的要点,尝试超越爱因斯坦,抢先一步写出爱因斯坦正在缓慢构建的新理论的方程。

    两位巨人向终点线的冲刺让人万分紧张,只要几天时间就能最后见分晓。爱因斯坦在柏林几乎每周都要发表一次公开演讲,每次都会 提出一个不同的方程,生怕希尔伯特在他之前找到答案,而这个方程每次都不对。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只领先希尔伯特一点点——爱因斯坦找到了正确的方程,赢得了比赛。

    希尔伯特是个绅士,即使他在同一时间写出了非常类似的方程,他也从未质疑过爱因斯坦的胜利。事实上,他留下了一句非常优美的话,精准地描述了爱因斯坦在数学上遇到的困难,也许这也是在物理和数学之间普遍存在的困难。阐述理论所必需的数学是四维几何,希 尔伯特写道:大街上的任何一个年轻人都比爱因斯坦更懂四维几何,然而是爱因斯坦完成了这项工作。

    为何是他呢?因为爱因斯坦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他可以想象世界是如何构造的,在头脑里“看见”它,然后方程随之而来;方程是落实他对实在的洞见的语言。对爱因斯坦而言,广义相对论并不是一堆方程,它是被艰难转述为方程的关于世界的精神图景。这一理论背后的理念是时空会弯曲。

    如果时空只有两个维度,我们生活在平面上,那就很容易想象“物理空间弯曲”意味着什么。那表示我们所生活的物理空间并不像平面桌,而是像山峰和山谷的表面。但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止有两个维度,而是三个。实际上当把时间加进来的时候,是四个维度。

    想象弯曲的四维空间会更复杂,因为在日常经验中,我们无法体验到时空可以弯曲的“更大空间”。但爱因斯坦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出我们栖居的这个可被压扁、拉伸、扭曲的软体宇宙。多亏了这种清晰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才率先完成了这个理论。

    最终,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之间的关系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爱因斯坦发表正确方程的前几天,希尔伯特给一个期刊寄了一篇文章,表明他也十分接近同样的答案——甚至到了今天,科学史家试图评价两位科学巨人各自的贡献时,都会有所迟疑。但到了某一刻, 他们之间的紧张反而缓和了。爱因斯坦害怕比他更资深、更有权威的希尔伯特会把构造理论的功劳更多地归功于自己,但希尔伯特从未宣称率先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在科学领域中,关于优先权的纷争时常会愈演愈烈——这二人是智慧真正完美的体现,使紧张的气氛烟消云 散。爱因斯坦给希尔伯特写了一封绝妙的信,总结了他们共同做法的重要意义:

    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点不愉快,起因我不愿去分析。我一直在同它所引起的痛苦做斗争,现在完全胜利了。我又怀着往日的友好想您,希望您也能这样对我。两个真正的朋友,能在一定程度上 从卑鄙的世俗中解脱出来,却不能相互欣赏,那真是太遗憾了。

    宇宙发表方程两年后,爱因斯坦决定用它来描述整个宇宙空间,来考察宇宙的最大尺度,由此他有了另一个惊人的想法。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反躬自问,宇宙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两种假说都遇到了棘手的难题。无限的宇宙看起来并不合理:举例来说,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在某个地方肯定会存在一个与你一样的读者,正在读着同一本书(无限极其浩瀚,原子没有足够多的组合方式使物体全都有所差异)。

    实际上,肯定不止一个,而会有无穷多的与你一模一样的读者……但 如果宇宙存在极限,那边界是什么呢?如果另一边空无一物,那么边界还有什么意义呢?

    公元前6世纪,塔兰托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阿尔库塔斯(Archytas)就写道: 如果我发现自己身处最遥远的天空,那里有不变的星辰,那么我能否伸展手臂或伸出一根手杖,抵达天空以外呢?如果做不到的话是很荒谬的;但如果做得到,那么外面就存在,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空间。以这种方式人可以抵达更远,直到尽头,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是否总会有空间可以伸展手杖。

    这两个荒谬的选择——无限空间的荒谬,与宇宙存在固定边界的荒谬——看起来都不合理。但爱因斯坦找到了第三条路:宇宙可以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没有边界。这是如何办到的呢?就如地球表面,它不是无限的,但也没有边界。

    只要东西可以弯曲,这就会很自然地出现:地球表面就是弯曲的。在广义相对论中,三维空间当然也可以弯曲,因而我们的宇宙可以有限但无界。在地球表面,如果我沿直线一直走,并不会永无止境地前进下去,最终我会回到出发点。宇宙的构造也是同样的方式:如果我乘坐宇宙飞船始终向同一个方向行进,我会环绕宇宙一圈,最终返回地球。像这样有限但无界的三维空间,被称作三维球面。

    要理解三维球面的几何,就要先回到普通的球面;皮球或地球的表面。为了表示飞机上 看到的地球表面,我们可以把平时画的大陆画成两个圆盘。

    一个球面可以用两个圆盘来表示,沿着圆盘的边这两个圆盘平滑地连接在一起。 南半球的居民在某种意义上被北半球“包围”,因为无论他想从哪个方向离开他所在的半球,最终都会到达另一个半球。反过来也是一样:每个半球都包围另一个半球,也被另一个半球包围。

    三维球面也可用相似的方式来表示,但要附加一个维度:两个球沿表面完全黏合 在一起。离开一个球面,就会进入另一个球面,正如我们离开了代表地球的一个圆盘就会进入另外一个。每个球面都包围也被另一个球面包围。

    爱因斯坦的想法是,空间可以是个三维球面:体积有限(等于两个球体的体积之和)但无界。三维球面这一解决办法是爱因斯坦在1917年为解决宇宙边界问题撰写的文章中提出的。这篇文章开创了研究最大尺度的整个可见宇宙的现代宇宙学。宇宙膨胀的发现、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问题以及许多其他发现都来源于此。

    关于爱因斯坦的三维球面,我还观察到一件事。无论看起来多么难以置信,同样的理念早已由另一位来自完全不同文化体系的天才构思过: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在他的伟大诗篇《神曲》的第三篇天堂篇中,但丁展现了中世纪的宏 大视野,仿造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地球在中心,被天球包围。

    但丁在他的爱人贝雅特丽齐(Beatrice)的陪伴下,在一次奇妙的幻觉之旅中升入了最 外层的天球。他注视着下面的宇宙,旋转的天球和非常遥远的位于天球中心的地球。然后他 向更高的地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一个被巨大的天使圈环即另一个巨大球面包围的光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包围也同时被我们的宇宙包围”。这是《天堂篇》第27篇中的 诗句:“宇宙的这一部分包围着前一部分,就像前一部分包围着其他部分。”在下一篇中也提到:“似乎被它所包围的东西包围”。光点和天使的圈环包围着宇宙,与此同时也被宇宙包围。这正是在描述三维球面!

    但丁怎么会有如此现代化的观点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这位意大利最杰出诗人的绝顶智慧,这种智慧是《天堂篇》如此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其次也是因为但丁的写作时间比较早,是在牛顿让人们相信宇宙的无限空间是欧式几何的平直空间之前。但丁没有像我们那样 由于学习牛顿物理学而带来直觉上的局限。

    但丁的科学素养主要受益于他的导师的教导。他的导师布鲁内托·拉蒂尼(Brunetto Latini)给我们留下了一本短小精悍的著作《珍宝之书》,这本书类似于中世纪知识的百科全书,用古法语和意大利文写成。在《珍宝之书》中,布鲁内托详细解释了地球是圆的这一 事实。但让现代读者感到好奇的是,他是用“内部”几何学而非“外部”几何学来解释的。也就 是说,他并没有写“地球像个橘子”,就像地球从外面看起来那样,而是这样写道:“两个骑 士如果以相反的方向跑得足够远的话,最终会在另一端相遇。”以及“一个人如果一直向前走,中途不被大海阻挡的话,他最终会回到出发点。”

    换句话说,他采取了一种内部的而非外部的视角:即在地球上行走的人的视角,而非从远处看地球的人的视角。乍看起来,用这种方式解释地球是球体似乎毫无意义又复杂难懂。布鲁内托为什么不直接说地球像个橘子呢?

    请思考:假如有只蚂蚁在橘子上爬,到某个点时它会发现自己上下颠倒,必须用腿上的小吸盘吸住橘子,以免掉下去。然而地球上的旅行者从来不会发现自己上下颠倒,腿上也无须那样的吸盘。布鲁内托的描述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古怪。 现在来想一下。如果有个人从老师那儿学到,我们星球表面的形状是这样的:一直沿直线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点,那么进行下一步也许不会太困难,可以想象下整个宇宙的形状也是如此:一直沿直线飞,我们最终会回到出发点。

    三维球面就是这样的空间:两个长翅膀的骑士朝相反的方向飞走,最终会在另一端相遇。用术语来说,布鲁内托在《珍宝之书》中提出的地球几何的描述是从内在几何学的角度(从内部看),而非外在几何学(从外部看), 而这恰恰是把球面概念从二维推广到三维时最适合的描述方式。描述三维球面的最佳方式不是尝试“从外部看”,而是去描述在内部运动时会发生什么。

    高斯提出的描绘曲面的方法,以及由黎曼推广的描绘三维或更高维空间曲率的方法,实 际上都是布鲁内托·拉蒂尼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个想法不是要以“从外面看”的视角来描绘弯曲的空间,说明它在外部空间如何弯曲,而是要从一个在这个空间内部运动的人的视角来描述。

    例如,布鲁内托观察到,在普通球体的球面上,一切沿“直线”的运动在走过相同的距离(赤道的长度)后都会回到起点。三维球面就是具有同样属性的三维空间。

    爱因斯坦的时空并不是外部空间意义上的弯曲,它指的是内部几何上的弯曲,换句话说,从内部观察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不遵循平直空间的几何学。在这个空间里,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不成立,正如毕达哥拉斯定理在地球表面不成立一样。

    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从内部理解空间曲率,无须从外部去看,这对后面要讲的内容很重要。想象你处在北极点,一直向南走到赤道,随身携带一个指向前方的箭头。一到赤道,你就向左转,但不改变箭头的方向。箭头仍然指向南,现在位于你的右手边。沿着赤道向东前 进一些,再转向朝北——仍然不改变箭头的方向,现在指向你身后。当你又到达北极点后,就完成了一个闭合回路——术语称为“圈”——箭头不再指向你出发时的方向。在完成回路的过程中,通过箭头改变的角度可以测算出曲率。

    后面我会在空间中绘制一个圈,再来谈这种测量曲率的方法。这就是使圈量子引力得名 的“圈”。但丁在1301年离开佛罗伦萨,当时洗礼堂圆屋顶上的镶嵌图案快要完工。描绘地狱的镶 嵌图也许在中世纪的人眼里很恐怖,可对但丁来说一直是灵感的源泉。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